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0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针对高寒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综合考虑矿料的骨架作用、沥青用量、矿粉用量,以劈裂强度(15℃)、冻融循环后残留强度比(-18℃-28℃)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沥青稳定基层混合料抗冻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沥青混合料内部粗、细集料的比例,采用合适的矿粉用量,选取适当的粉胶比等措施,可以使混合料的抗冻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32.
手扶拖拉机集材对人工林迹地土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定量分析手扶拖拉机集材对人工杉木林迹地(集材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指标增大外,其余指标均下降,且表层土壤(0~20cm)受影响较底层土壤(20~40cm)大;从森林生态采运角度出发,提出减少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3.
赵尘  王国有 《林业科技》1993,13(2):45-48
本文应用动态规划原理,针对林区道路系统的分段分期养护管理,建立了养护规划的优化模型,以期取得长远的养护和运营最佳总体效益.文中给出了程序编制和应用简例.  相似文献   
34.
工业生态学应用于生态采运研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尘  黄新 《森林工程》2007,23(5):68-70
在简述我国生态采运研究的现状的基础上,引入工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建构新型的生态采运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同时建立生态采运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模式及建立生态采运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实现了采伐运输作业的清洁化生产,为今后生态采运研究提供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5.
本文分析了我国森工生产和科技的现状,提出了森林工程科技发展的前景。从我国工业用材林采运技术的现状和趋势出发,提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和研究内容规划。  相似文献   
36.
赵尘 《林业科技》2000,25(4):45-47
从机械模拟、集运材作业、森林作业规划设计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阐述了计算机模拟技术在森林采运作业领域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思路。  相似文献   
37.
云南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学珍  赵尘 《森林工程》2006,22(1):31-34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并充分考虑云南山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提出了云南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公路建设和运营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作为基础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作用确定不同建设阶段的状态、响应指标。该指标体系涵盖面广,综合性强,适于公路交通各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使用。  相似文献   
38.
本文简述了微机在林场、木材运输、贮木场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而论述了我国森工微机应用的前景和方向,重点分析了计算机辅助管理、辅助设计技术、模拟技术、优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森工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9.
赵尘 《森林工程》2001,17(1):1-3
本文介绍了最近国内外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上的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成果。内容涉及到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工业等。  相似文献   
40.
森林采运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松  赵尘  石迪 《森林工程》2011,27(1):78-81,96
为了分析森林采运系统的效率和成本,本文选择系统中关键的采—集过程,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结果显示,以特定时间范围内完成一定工作量为前提,系统运行的效率和成本与初始设备的投入量关系不大,与设备条件、外部条件、林木条件等关系很大。但初始采造设备的投入量会影响集材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成本。在实际生产中,首先应根据林木条件和外部条件选择合适的设备,这样才能使得运行效率最高而成本最低;其次在设备的安排上,应充分保障采造设备,但也不应使其生产力与集材设备的生产力相差过大,否则会造成后期集材设备需求激增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