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7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2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目的】 研究新疆桃实生优选单株的叶片性状及光合特性日变化规律,为新疆桃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田间调查及乙醇提取等方法,对新疆桃叶片的属性特征、形态特征、叶绿素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仪测定光合生理指标日变化,分析7个新疆桃优株的光合特性日变化规律。【结果】 7个新疆桃优株的叶片属性特征中的叶形、叶尖形状、叶基形状有差异,7个新疆桃优株的叶色均为绿色,叶缘形状均为钝锯齿状;毛桃3号的叶绿素总量最高,为3.75 mg/g,7个新疆桃优株的叶片形态特征有显著性的差异,叶面积排序为毛桃2号>毛桃3号>油桃2号>油桃1号>毛桃5号>毛桃4号>毛桃1号;7个新疆桃优株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均呈“双峰曲线”,不同优株达到的峰值的时间有差异,净光合速率排序为毛桃3号>毛桃4号>毛桃2号>油桃2号>毛桃5号>毛桃1号>油桃1号;7个新疆桃优株的气孔导度日变化趋势均呈“双峰曲线”,气孔导度日均值排序为毛桃2号>毛桃3号>毛桃4号>毛桃5号>油桃2号>毛桃1号>油桃1号;7个新疆桃优株的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呈“U字型”,日变化平均值排序为毛桃4号>毛桃5号>毛桃2号>毛桃3号>毛桃1号>油桃2号> 油桃1号。【结论】 7个新疆桃优株的叶片性状及光合特性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光合能力较强的是毛桃3号。  相似文献   
82.
新疆地区四种草莓病毒病原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新疆草莓病毒病病源种类及田间发生情况,建立主要病毒病原多重RT-PCR检测体系,为无病毒草莓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利用已报道的4种草莓主要病毒病原4对特异性引物,分别对新疆主要草莓种植区采集表现疑似病毒病症状的草莓样品共450份,采用单一反转录PCR(RT-PCR)及多重PCR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新疆草莓病毒病的发生情况。【结果】感染新疆草莓有3种主要病毒,南北疆15个不同栽培区均能检测出这3种病毒,每个采集地的病毒检出率均在26%以上。所有样品中病毒总检出率为64.22%;其中,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检出率最高,为51.78%;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SMoV)检出率为23.78%,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trawberry mild yellow edge virus,SMYEV)检出率为9.33%,草莓皱缩病毒(Strawberry crinkle virus,SCV)没有检出。病毒复合侵染率达18.45%,两种病毒病复合侵染检出率为16.67%,三种病毒病复合侵染检出率为1.78%;所有样品中对3种病毒的多重RT-PCR与单一RT-PC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新疆草莓受SVBV、SMoV和SMYEV三种病毒危害,单一病毒病感染率以及两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侵染率都较高,在无病毒种苗的培育和生产中加强病毒检测。  相似文献   
83.
氯化钙对新疆不同品种枣裂果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疆10个枣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CaCl2(0、2.5、25g/L)分别浸果0、12、24、36、48、60、72h后不同质量品种枣的裂果率、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及吸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浸果12h内枣裂果率呈直线上升趋势,60h后裂果率基本稳定。其中赞皇大枣裂果率最高,骏枣次之,金铃圆枣最低;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间枣的裂果率、吸水率、硬度差异显著。比较认为,极易裂品种为赞皇大枣、骏枣,极抗裂品种金铃园枣、冬枣;与0g/L CaCl2相比,25g/L CaCl2抗裂效果最好,2.5g/L CaCl2次之;裂果率与吸水率、可溶性固形物呈正相关,与硬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4.
为探究5-氨基乙酰丙酸(ALA)、芸薹素内酯(BR)和脱落酸(ABA)3种外源物质对克瑞森无核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以8年生克瑞森无核葡萄为试材,在转色初期,整株分别喷施ALA(50、75、100、125、150 mg/L)、BR(0.10、0.25、0.50、0.75、1.00 mg/L)和ABA(10、20、30、40、50 mg/L),直至有水滴滴下,分析不同处理对葡萄色泽指数及花色苷、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和果穗质量、单粒质量等指标的影响,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经过ALA、BR和ABA处理后的果实颜色指数(CIRG)及果皮花色苷、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及糖酸比相比对照显著提高且随着各处理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基本在ALA 100 mg/L、BR 0.75 mg/L和ABA 40 mg/L处达到峰值,而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果实内可滴定酸含量相比对照显著降低,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各处理对果实品质有一定的提升效果。综合评价结果表明,B4>A3>C4>C3>A4>B3...  相似文献   
85.
葡萄白粉菌孢子扩散动态与田间病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葡萄白粉菌分生孢子时空分布动态,并分析其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为准确测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葡萄生长期应用便携式孢子捕捉仪分别观测1 d内不同时间、不同高度及整个生长期白粉菌空中孢子数量.同时定点系统调查田间葡萄白粉病情,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分生孢子主要发生在每日10:00~22:00,14:00~16:00捕孢量最多而稳定;距地面1.5 m左右的捕孢量最大,冠层以上捕孢量随高度增加而逐次减少. 2009年当地葡萄白粉菌分生孢子始见期在6月中旬,扩散期为6~9月,7月下旬~8月下旬为扩散盛期,9月后进入消退期.自捕捉到孢子5 d后田间开始陆续发病.葡萄生长期白粉菌孢子扩散量与田间病情的相关系数为0.83.[结论]葡萄白粉菌分生孢子释放扩散具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孢子扩散主要发生在白天,扩散高峰期在14:00~16:00,大多分布在葡萄冠层以下,以1~2 m处最多.分生孢子扩散动态与田间病情扩展动态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提高药用植物刺山柑种子发芽率。[方法]在不同温度下,采用不同药剂对刺山柑种子进行不同浓度处理。[结果]在GA3、PEG、硝酸钾以及浓硫酸处理中,以4%硝酸钾和25%PEG处理后的发芽率最高,GA3次之,浓硫酸最低;刺山柑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8~30℃。[结论]获得了提高刺山柑种子发芽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7.
本文简要介绍了新疆和田地区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地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的针对性发展建议,包括优化品种结构、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及示范园、提升基地人员生产技术素质,引进套袋高效栽培技术、建立科学精准化生产管理体系,探索机械化生产方式、强化采后贮藏加工业、创新销售模式。上述建议将促进和田地区葡萄特色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