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为明确禾农乐、丁苄、普通幼术葆、特制幼禾幕、金满地等除草剂防除早稻直播田杂草的效果,特进行本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40%禾农乐WP(浙江乐吉化工厂产)、35%丁苄WP(浙江乐吉化工厂产)、17.2%普通幼禾葆(浙江乐吉化工厂产)、17.2%特制幼禾葆(浙江乐吉化工厂产)、36%金满地(南京大地有限公司产)。1.2试验设计小区对比试验,共设7个处理,3次重复,21个小区,小区面积66.7m2,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筑小田埂相隔,单独排灌。处理设计如下:①40%禾农乐WP200g/亩;②40%禾农乐WP250g/亩;③35%丁苄120g/…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通过肥料和药剂试验表明,氮肥水平、施肥时期、施药期等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在象山超级稻种植户普遍使用的每667 m2施用14 kg的氮肥水平下,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病丛率为480%,枯穗率为134%,虽高于不施肥处理,但低于高水平施肥。同等氮肥水平下,穗肥比重越大则发病程度越高。药剂试验结果显示,各药剂处理对该病均有一定程度的防效。除氯溴异氰尿酸外,株防效均在700%以上;尤其中生菌素效果最好,株防效达到892%。同时试验结果显示,对该病的防治越早,则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18.
稻叶黑粉病是由担子菌Entyloma oryzae侵染水稻叶片或叶鞘引起的真菌病害,但对病原菌与寄主互作的细胞学机制一直缺少了解。本文对采自田间自然发病叶片上的病斑进行了初步的细胞学分析,结果发现,病原菌侵染后,寄主病斑部位的表皮细胞外部形态基本保持完整;病原菌主要在寄主叶肉细胞部位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并逐渐取代叶肉细胞;病原菌菌丝在寄主胞外扩展,未见其穿透寄主细胞壁进入细胞内,也没有产生典型的真菌吸器。靠近病原菌菌丝的寄主各种细胞内的细胞器均发生降解,降解产生的脂类物质凝聚成了体积较大的脂质球。寄主维管束组织的细胞壁一直保持完整,未发现病原菌菌丝进入维管束,病原菌菌丝和孢子被限制在寄主相邻两个维管束之间。在发病后期,由于寄主叶片表皮结构整体性破坏导致大量细菌进入,加速了叶片的衰老死亡。本研究结果表明,稻叶黑粉病菌的侵染模式为胞外侵染,类似于活体营养真菌;但病原菌的侵染导致附近寄主细胞降解死亡,类似于腐生营养真菌。 相似文献
19.
稻曲病菌成灾机制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数十年来我国稻曲病的发生一直呈不断加重趋势,并逐渐由一个水稻次要病害发展成为一个水稻主要病害。最近不断强化的针对稻曲病成灾机制和防控技术的研究有了新发现和新观点。稻曲病菌主要侵染水稻花期的花丝等细胞壁相对疏松的组织,细胞外扩展。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曲病的加重与稻曲病菌菌核生成密切相关,菌核在其生活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是其主要的初侵染源。目前水稻孕穗初期使用杀菌剂是最为有效的稻曲病防控措施。未来对其生活史深入持续的研究是稻曲病发生流行中长期预测预警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