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4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林业   701篇
农学   228篇
基础科学   363篇
  291篇
综合类   1797篇
农作物   109篇
水产渔业   202篇
畜牧兽医   1183篇
园艺   394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310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4年3月、5月、9月和12月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样数据,对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因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目前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低于历史水平。2004年大亚湾海域内共出现79种(类)大型底栖动物,全海域均匀度(J)、丰富度(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均值分别为1.17、0.74和2.06。各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较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样性水平以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大亚湾明显的干、湿季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有所影响,湿季多样性水平高于干季。湾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因湾顶和湾中部海域内小鳞帘蛤Veremolpamicra和粗帝汶蛤Timocleascabra极强的优势地位,导致湾顶和湾中部海域多样性水平较低。水温升高而引发的小鳞帘蛤和粗帝汶蛤丰度的变化,造成了湾顶和湾中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水平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42.
澄海莱芜人工鱼礁集鱼效果初步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2003和2007年分别对澄海莱芜人工鱼礁区进行了投礁前的本底调查和投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增加了25.63倍;礁区海域各类资源种类均比投礁前丰富,总种数由投礁前的23种增加至41种,比投礁前增加了0.78倍,其中,蟹类种数增加最多,增加了1.75倍;在本底调查中没有出现的经济种类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和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在跟踪调查中已成为主要优势种;Shannon—Wienver多样性指数(H’)在礁区和对比区均比投礁前有所增加。表明鱼礁投放后,鱼礁区集鱼效果和群落结构明显改善,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3.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在长春地区蔬菜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该项技术既节省投资、节约肥料、管理简单,又能生产出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蔬菜产品,从而增加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长春地区的温室大棚多年来一直以土壤栽培的方式生产蔬菜,一年生产2~3茬,连年栽培,使土壤感菌,病虫害日趋严重,同时过多地使用化肥、农药,加重了蔬菜产品的污染,土壤盐碱化,再加上水源不足,难以保证蔬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推广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有利于克服以上弊病,在温室大棚里实现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1 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97年7月~1998年…  相似文献   
144.
为解决春马铃薯收获后贮藏期间的发芽问题,笔者从美国戴科·奥托凯姆公司(DECCO)引进了马铃薯抑芽剂(CIPC),进行了春马铃薯贮藏保鲜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抑芽效果。1 品种选择和收获冀中南地区春季种植马铃薯,应选择早熟品种,如郑薯5号、津引薯8号等,生育期在80~90d(天)。于3月上中旬播种,采用地膜覆盖,6月中下旬收获。收获前10d(天)停止浇水,以免因高温高湿造成田间烂薯。收获应在上午11:00前、下午3:00以后进行,要轻装、轻运、轻卸,避免创伤表皮,摔裂薯块。2 场所选择和贮藏选择干净、通风、凉爽、干燥的半地下窖或室内进行贮…  相似文献   
145.
正江苏省灌南县是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和江苏省食用菌产业基地县,拥有多家现代化食用菌生产企业,栽培杏鲍菇、纯白金针菇、双孢菇、草菇等中高档品种,产品销往上海、南京、杭州等多个大中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双孢蘑菇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可鲜销、罐藏、盐渍,其菌丝还可作为制药的原料,有世界菇之称。双孢菇栽培方式有菇房栽培、大棚架式栽培和大棚畦栽等,随着双孢菇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已实现了双孢菇的工厂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生产。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  相似文献   
146.
玉米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农作物,探索其产量的稳定性,能够更好地促进其生长,从而为我国农作物产量的可靠性提供支撑。基于此,就玉米品种产量稳定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玉米的生长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7.
为研究硒浸种对春小麦种子活力和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分别设置0,0.5,1.0,2.5,3.5,5.0,10.0,50.0 mg/L共8个亚硒酸钠溶液浓度,通过发芽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浸种对春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亚硒酸钠溶液浓度升高,春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和根长以及干鲜重等指标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1.0 mg/L的亚硒酸钠溶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升高(≥2.5 mg/L),其各项指标显著下降,并对根和苗的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掌握合适的硒浸种浓度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48.
为了探究清远麻鸡父母代种鸡的产蛋规律,试验选取一栋存栏数为7 696只的清远麻鸡父母代种鸡鸡群为研究对象,记录开产后从产蛋周第1周到产蛋第38周每天的母鸡产蛋数,统计开产后38周内的累计产蛋数,计算平均每周产蛋率和累计产蛋数,采用伍德、分室、杨宁三种非线性数学模型对开产后1~38周清远麻鸡的平均每周产蛋率曲线进行拟合分析,采用Logistics、Gompertz、Von Bertalanffy三种数学模型对平均每周累计产蛋数进行曲线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清远麻鸡父母代种鸡的平均每周产蛋率以杨宁模型的拟合度最高(R2=0.985),其次是分室模型(R2=0.938),伍德模型的拟合度较差(R2=0.786),其中杨宁模型表达式为Y(t)=82.931e-0.011t/[1+e(-1.245(t-3.485))]。Logistics、Gompertz、Von Bertalanffy三种数学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清远麻鸡平均每周累计产蛋数,拟合度R2都在0.989及以...  相似文献   
149.
【目的】研究AP2/ERF家族成员ERF基因在百合休眠解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百合品种西伯利亚(Lilium oriental ‘Siberia’)的小鳞茎为试验材料,从前期试验获得的转录组测序数据中筛选得到1个在小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显著上调表达的ERF转录因子,结合RT-PCR技术扩增得到西伯利亚小鳞茎的ERF基因c DNA全长序列,命名为LoERF4;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LoERF4的基因结构和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定量qRT-PCR技术检测LoERF4基因在小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通过克隆得到LoERF4基因全长,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为606 bp,编码201个氨基酸,含有1个典型的保守AP2结构域;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21.52 ku,理论等电点为6.43,为亲水性蛋白,没有跨膜结构。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西伯利亚小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该基因的表达量在第20天小鳞茎休眠解除、开始萌发时极显著升高。【结论】在百合中克隆得到的LoERF基因可能是参与调控百合小鳞茎休眠解除进程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50.
华北土石山区模拟降雨下土壤溅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取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降雨强度、降雨动能以及降雨历时对溅蚀量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溅蚀土粒的距离、方位的分布特征,以及溅蚀土粒的粒径组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雨滴击溅过程中,在不同强度的降雨作用下,下坡方向产生的溅蚀量最大,上坡方向产生的溅蚀量最小。溅蚀总搬运量与溅蚀净搬运量均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溅蚀量与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关系,与降雨动能呈现线性函数关系。溅蚀率与降雨历时呈现指数函数关系。溅蚀土粒主要分布在0~10 cm,占溅蚀总搬运量的45.40%~57.75%,在50~60 cm内的溅蚀量所占比例不高于1.75%。溅蚀量与溅蚀距离呈负指数函数关系。溅蚀土粒径小于等于2 mm,溅蚀土粒中细砂粒和粗粉粒百分比与原状土壤较为接近,粗砂粒百分比远低于原状土壤,而粘粒百分比高于原状土壤,粉粒百分比低于原状土壤。溅蚀土粒中细砂粒(0.05~0.2 mm)最易于被溅蚀,而小粒径(小于0.002 mm)和大粒径(大于0.2 mm)土壤颗粒不易被溅蚀。当降雨强度足够大时,对于同种特征的土壤,溅蚀土粒存在稳定的粒径组成。当降雨强度保持不变时,溅蚀平均粒径随溅蚀距离的增加而变小。溅蚀距离在0~30 cm,溅蚀平均粒径的变化率较大;随溅蚀距离的不断增加,溅蚀平均粒径的变化率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