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6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90篇
林业   395篇
农学   219篇
基础科学   406篇
  322篇
综合类   1875篇
农作物   116篇
水产渔业   191篇
畜牧兽医   1232篇
园艺   359篇
植物保护   94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272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原油和燃油对南海重要海水增养殖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贾晓平 《水产学报》2000,24(1):33-36,32
测定了南海原油、0号柴油和20号柴油对3种仔虾、种仔鱼和4种贝类的急性毒性。油类对仔鱼和仔虾的毒性大小顺序为:0号柴油〉20号柴油〉南海原油;对3种贝类(文蛤除外)的毒性大小顺序为0号柴油〉南海原油。油类分散液的毒性大于其水溶性组分。在曝油的3种仔虾中,刀额新对虾对0号柴油和20号柴油的耐受力最弱,而日本对虾对南海原油最为敏感。曝油仔鱼对3种湍类的耐受力顺序为:黄鳍鲷〉前鳞鲻〉黑鲷,而七星鲈对0号  相似文献   
152.
有益微生物对海水养虾池浮游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研究了有益微生物对海水虾池浮游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通过对虾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进行为期3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试验组虾池的浮游植物密度表现为前期低,中期迅速增长,后期达顶峰,并维持在70×106~160×106cell·L-1的水平,前期种类以硅藻类为主,后期则以绿藻类为主;同时试验池浮游动物的密度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并在养殖后期维持在顶峰水平,密度达到25×103~30×103ind·m-3,种类以广盐、适低盐的沿岸种为主,但优势种明显;对照池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呈现前期低后期高的态势。其变化差异表现为对照组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在后期的密度变动起伏较大,且出现较大比例的有害的兰藻类,而试验池的兰藻类只占较少的比例,说明芽孢杆菌群能抑制兰藻类的繁殖,促进有益藻类生长;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指数较低,低于自然海区,但种类均匀度则较高,与自然海区相当。  相似文献   
153.
柘林湾网箱养殖海域溶解氧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8年7月在南海东北部柘林湾的调查数据,探讨网箱养殖海域溶解氧的分布及其与其他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夏季海水溶解氧浓度为3.03-7.86mg/L( 平均5.30),退潮时(平均5.71)高于涨潮时(平均4.65)涨潮时网箱区内贫氧( <0.mg/L).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对溶解氧浓度有重要影响的水质因子为pH和水温,其次为盐度,COD和营养盐,它们的变化与DO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区域比较表明,海水溶解氧浓度与观测僧置到网箱区的距离呈正相关(P<0.02),与底质硫物,PO4-P含量呈负相关(P<0.05),溶解氧浓度偏低与养殖环境的污染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4.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与几个热点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年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文章重点阐述了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状况、保护现状及其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探讨了近期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5.
南海北部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1999年,对南海北部浮游动物进行了4个季节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共出现浮游动物8门20大类709种。优势种的组成各海域显示明显差异,调查期间共有8种优势种,即:异尾宽水蚤(Temoradiscaudata)、普通波水蚤(Undinulavulgaris)、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pauper)、叉胸刺水蚤(Centropagesfurcatus)、亚强真哲水蚤(Eu calanussubcrass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concinna)、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和中型莹虾(Luciferintermedius)。浮游动物4季总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8.08~38.27mg/m3,平均25.27mg/m3,以冬季最高,夏、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平面分布呈斑块状,并随季节的变化发生漂移,春、秋季密集区主要分布于台湾浅滩上升流区和北部湾北部近海区;夏季,自台湾浅滩至粤西近海一带水域密集度较高;冬季分布则相对较为均匀。栖息密度范围为0.24~621.13ind/m3,4季平均27.52ind/m3,平面分布总体以近岸水域最高,不同季节,分布趋势发生一定变化,高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台湾浅滩、北部湾北部和粤西近海。生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63~5.55,平均3.90,自北向南递增。季节变化以夏、春季较高,秋、冬季较低。多样性阈值变化范围为0.02~4.63,平均2.93,多样性水平Ⅱ级,显示南海北部浮游动物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56.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大亚湾西北部,2007年12月25日完成投礁9.51×10^4m^3,礁区面积2.75km^2。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春季,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1次建礁前的本底调查和2次建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礁区2次拖网跟踪调查的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2.13倍和2.50倍,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3.38倍和8.19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11.57倍和23.39倍。礁区2次刺网跟踪调查礁区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的2.29倍和3.14倍,平均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5.51倍和9.49倍,平均尾数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11.33倍和10.06倍。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7.
根据历史和调查资料,对1989—2010年广东沿海牡蛎体内锌(Zn)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水平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牡蛎体内Zn的浓度总平均值为211.5 mg/kg,从总体看其浓度出现频率呈对数正态分布。在时间上,牡蛎体内Zn总体平均浓度的分布呈阶段性变化,具体表现为1989—2007年Zn的浓度呈微弱降低的趋势,基本维持在197.0 mg/kg的水平;2007—2009年牡蛎体内Zn的浓度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之后Zn的浓度有所降低。在空间上,粤东和粤西沿海牡蛎体内Zn浓度的变化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基本与广东沿海牡蛎体Zn平均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同,而珠江口牡蛎体Zn的浓度水平相对较高并表现出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牡蛎体内Zn的总体不存在明显的污染,但从当前保护环境角度应当尽快设立我国水产品中Zn含量的限定标准。  相似文献   
158.
为了解全氟辛烷磺酸钾(PFOS)对海洋鱼类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PFOS胁迫和净水恢复过程中真鲷(Pagrosomus major)鳃组织和肝脏组织内谷胱甘肽(GSH)质量分数与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胁迫开始时鳃中w(GSH)在低浓度组出现诱导,中、高浓度组出现抑制现象,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处于显著诱导水平(P〈0.01);肝脏中w(GSH)在胁迫第15天时各浓度组中出现显著的剂量效应,w(GSH)随着PFOS曝露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真鲷2种组织的GST活性变化与各自组织中w(GSH)的变化趋势相近。净水恢复期内个别浓度组的指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说明真鲷可以修复PFOS胁迫造成的损伤。结果表明,PFOS在试验条件下对真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可能对海洋高等生物存在潜在性危害,应对其海洋环境风险评价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9.
研究了镉(Cd)、铜(Cu)2种重金属单一暴露下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肝胰腺和鳃组织内的重金属富集特征和抗氧化酶活力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蛤仔肝胰腺与鳃对Cd、Cu的富集量随重金属浓度与暴靠时间的增加而增火,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与时间效应;菲律宾蛤仔对Cd的富集能力高于Cu,H.肝胰腺中审盖属的蓄积量高于鳃;蛤仔肝胰腺和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廿肽过氧化物酶((;Px)和谷胱竹肽硫转移酶(CST)活力在暴露的某些时段被显著诱导(P〈0.05),似随暴露时问延长或重金属浓度增加,SODf11GST活力则被显著抑制(P〈O.05),而CPx活力随暴露时问延K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菲律宾蛤仔肝胰腺和鳃2种组织中SOD和GST的活性变化可作为海洋Cu^2+Cd^2+钙染的牛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0.
广东沿岸牡蛎体Cd含量及时空分布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 198 9~ 1997年广东沿岸 12个采样点近江牡蛎 (CrassostrearivularisGould)体Cd的测定数据和有关历史资料 ,分析了广东沿岸牡蛎体Cd含量与时空分布特点。所有牡蛎体样品均检出Cd ,含量为( 0 .0 8~ 7.81)× 10 - 6,总平均值为 1.92× 10 - 6。粤东与粤西沿岸除个别样品外 ,绝大部分Cd含量均远低于评价标准 ,而珠江口沿岸样品的超标率则达到 2 5%。牡蛎体Cd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珠江口 >粤西 >粤东。1989~ 1997年 ,牡蛎体Cd含量的年际变化呈双峰分布 ,次高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 1992年和 1995年 ,其余年份虽有波动 ,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