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3篇
  5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3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控制水稻RIL群体化感作用的QTL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此研究以“莱蒙”(弱化感)和“多拉”(强化感)水稻杂交产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及其亲本为供体植物,并以稻田主要杂草稗草为受体植物,采用迟播共培法测定与各家系及亲本共培稗草的根长,并转化成抑制率来表征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群体及亲本根长抑制率基本呈正态分布,且用它来表征化感作用是适合的。运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该群体的遗传图谱,共97个分子标记,覆盖水稻12条连锁群。QTL定位检测到控制水稻化感作用的5个QTL,分别位于1、1、5、9、9号连锁群,解释了23.97%、15.21%、13.89%、18.63%、6.64%的遗传变异。进一步证实水稻化感作用存在主效QTL,同时为分子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不同环境下水稻灌浆期净光合速率的动态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小穗小粒型水稻Milyang 46和大穗大粒型FJCD建立的一个包含130个家系F10的重组自交群体及其分子标记连锁图,测定福建省武夷山和莆田环境下灌浆期五个阶段的净光合速率,并进行了QTL动态定位及环境互作研究。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22个加性QTL,位于1、2、4、7、9、10、11号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贡献率0.34%~22.71%。环境互作分析,共检测到灌浆期第一、二、四阶段的7个GE互作位点,分布在水稻2、4、9、11号染色体上。其中,灌浆期第一阶段的qNPR-2-10,第四阶段的qNPR-2-2、qNPR-4-1等3个QTL与环境的互作对表型变异贡献率达到10%以上,表明净光合速率受到较大的环境影响。此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净光合速率的遗传机制,为水稻高光效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3.
水稻籽粒灌浆速率的发育遗传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穗小粒型水稻Milyang 46和大穗大粒型FJCD建立的包含130个家系的F10重组自交系为研究材料,分析福建省武夷山和莆田环境下灌浆期5个阶段灌浆速率的性状表现,并结合已构建的遗传图谱进行QTL动态定位及环境互作研究。QTL分析共检测到10个加性QTL,位于1、2、4、5、8、10号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4.52%~17.39%。其中,qGR-5-5、qGR-4-2、qGR-10-1分别在灌浆第2、4、5阶段存在显著的环境互作效应,体现了一因多效。qGR-2-1加性效应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5  相似文献   
44.
根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要求,构建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满足认证标准要求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开展专业认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5.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武夷山84份武夷山名丛单丛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用39条ISSR引物进行样品扩增筛选,从中选出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16条引物分别对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98条清晰可辨的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87条,多态性比率达88.78%。84份名丛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8,平均Nei's基因多态性(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339、0.532,表明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同时,84份名丛间的Jaccard相似系数在0.34-0.93之间,平均值为0.70。根据Jaccard相似系数平均值,利用UPGMA聚类分析,将供试的84份名丛分成六大类群,并绘制亲缘关系树状图,揭示了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84份名丛之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结果以期为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6.
水稻抗UV—B的QTL定位和环境互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emont”(美国)和“Dular”(印度)杂交建立的包含123个家系的水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构建了含有97对SSR分子标记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以该遗传群体及其亲本为材料,分别在2005年晚季和2006年早季进行UV—B辐射增强处理,考察了株高性状,并转换成抑制率进行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定位,共检测到2个抗UV—B辐射增强的加性QTLs,分别位于第4和第6染色体上,解释了4.72%和2.69%的遗传变异,分析还发现控制该性状QTL存在环境互作效应,分别解释了8.36%和5.42%的遗传变异,大于加性QTLs。同时检测到7对上位性互作基因,解释了0.00~6.88%的遗传变异,也存在-9环境的互作效应,解释了1.94%~23.31%的遗传变异,暗示着基因上位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