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39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3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01.
为探讨湿地年内时间尺度上景观格局变化趋势,以干旱区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为研究区,利用2015年5—10月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分析了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季相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内生长季,湿地面积变化以8月为分水岭,8月前,湿地面积稳定,占研究区面积比例在74.23%~81.15%之间浮动;8月后,湿地面积快速缩减,10月减至最小,占比38.97%。景观水平上,8月前,研究区景观破碎度增大、空间异质性增强、不同类别斑块分布趋于均衡化,8月后,景观破碎度减小、景观异质性减弱、不同类别斑块分布趋于非均衡化;类型水平上,5—10月湿地斑块破碎度增大,形状趋于复杂。湿地面积与月降水量和月均气温均存在显著相关性(r=0.745,P=0.045和r=0.859,P=0.014)。研究表明,月均气温是影响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景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景观呈“夏季稳定-秋季锐减”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2.
为了解不同放牧强度对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不同放牧强度(以羊数量计)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轻度放牧(0.65只·hm-2)、中度放牧(2.09只·hm-2)和重度放牧(4.15只·hm-2)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 表明:三种放牧强度样地共获得土壤线虫1698条,分属于32科38属,中度放牧强度下土壤线虫数量最多,达22属1427条,重度放牧强度下土壤线虫的种类最多,达到26属191条.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的共同优势属为绕线属(Plectus)和前矛线属(Prodorylamus),重度放牧强度下土壤线虫的优势属为丽突属(Acrobeles)和微矛线属(Microdorylaimus).土壤线虫数量主要分布在0~5 cm土层,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中度放牧强度下食细菌类(Bacterivores)、食真菌类(Fungivores)、植物寄生类(Plant-parasites)和捕食/杂食类(Predators/Omnivores)线虫的数量显著高于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含水量、养分和pH影响土壤线虫数量、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结构.研究表明,中度放牧强度下土壤线虫个体密度最高,土壤生态系统食物网相对稳定,有利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维持.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实地采集样品和室内模拟实验,重点分析了在油田环境非敏感地区,风沙土、棕漠土、盐土、林灌草甸土、龟裂土等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中,石油类随污水迁移的规律.结果表明:风沙土、棕漠土的渗透性较好,龟裂土、林灌草甸土的渗透性很弱,而粘质盐土的渗透性非常小;以较高浓度的含油污水持续排放于环境非敏感区土壤上,石油类污染物在土体中下渗迁移程度有限,很难穿透包气带而进入地下水.  相似文献   
104.
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动物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草原可持续利用前提下已经开始进行研究。介绍了土壤动物研究方法的改进、群落的生态特征、生物指示的作用、微量气体代谢的调控以及简要讨论了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5.
牛粪发酵过程中的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牛粪在堆肥发酵过程中的物质转化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通过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别对室温、30℃、50℃好氧和厌氧发酵条件下的牛粪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①好氧条件下有利于牛粪中有机物的分解,随着堆肥的进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均在减少,芳构化程度增强.30℃与50℃好氧发酵与宣温好氧发酵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6.
北疆荒漠植被梭梭林立地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地统计学原理与GIS技术,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梭梭林立地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梭梭林立地土壤具有总盐含量普遍小于盐化指标(〈5g/kg)、总碱度大于碱土指标(〉2.6cmol/kg)、pH值均值大于9.0的典型碱土特征;土壤总盐、pH值和总碱度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有机质和速效钾为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通过插值图分析,梭梭生长的区域总碱度低于无梭梭生长的区域,而梭梭周围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高于其它区域。  相似文献   
107.
利用微波热修复技术快速修复原油污染的土壤.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以灰漠土为供试土壤,将添加生物黑炭介质与微波技术相结合,达到修复土壤中石油污染的目的.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 Box-Behnken 实验设计和响应曲面法,以生物黑炭作为外源吸波介质,对微波辐射时间、土壤含水率等因素对石油污染土壤微波热修复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为800 W,微波辐射时间10 min,土壤含水率10.3%,生物黑炭添加量6.9%,为石油浓度20 g/kg 时土壤最佳修复条件,此时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达到95.76%.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含水率与土壤中生物黑炭的含量在微波热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中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8.
为探究在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的干旱区高寒湿地上,氮添加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在保护良好的巴音布鲁克高寒湿地沼泽(S)、沼泽草甸(SM)和草甸(M)布设野外原位试验,依据巴音布鲁克草原氮沉降量,设置0(CK),8(N1),16(N2) kg·N/(hm2·a)的施氮量,研究短期氮添加对高寒湿地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湿地土壤全磷含量平均为1.09 g/kg,总无机磷平均为492.71 mg/kg,而总无机磷平均占全磷的45.67%。(2)3种湿地类型土壤无机磷主要以Ca—P形态存在,在Ca—P中以Ca10—P为主,占无机磷含量的50.27%~64.69%。S区土壤Al—P、Fe—P含量显著高于SM和M区,SM区Ca2—P、Ca8—P、O—P含量显著高于S和M区,M区土壤Ca10—P含量显著高于S和SM区。(3)氮添加显著影响高寒湿地土壤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氮添加下,S和SM区土壤Al—P含量较CK显著增加了9.92%~17.35%,而Ca8—P含量显著降低3.18%~9.36%。[JP]S和M区土壤Fe—P含量显著降低了3.18%~9.36%,S区土壤Ca2—P含量显著降低了10.31%。氮添加下3种湿地类型土壤O—P含量均显著增加,较CK显著增加21.83%~25.94%。(4)土壤pH、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钾均是影响无机磷形态的重要因子。不同湿地类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氮添加显著改变了土壤各无机磷形态含量,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中难利用无机磷(O—P)含量,使高寒湿地土壤的供磷潜力降低。研究结果有助于预测未来氮沉降持续增加背景下全球高寒湿地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9.
土壤容重是反映土壤质量和土壤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参数。由于测定土壤容重的方法(环刀法)费时、费力及需要现场采样,导致土壤容重样本数量有限,影响了土壤碳氮等物质储量的估算精度和精准调控。本研究利用新疆主要草地437个野外采样点获得的土壤容重和有机碳样本,分析了容重值和有机碳值的统计特征,构建了全疆及6个分区的土壤容重值与有机碳值的关系模型。结果显示:(1)新疆主要草地土壤的容重和有机碳的变化范围、均值及变异系数分别为0.24 ~ 1.99 g cm?3和0.01% ~ 24.51%、1.24 g cm?3和1.86%、23.15%和129.96%;(2)全疆尺度土壤容重值与有机碳值的最优关系模型为SBD = 1.3861e?0.0704 SOC(R2 = 0.35,P < 0.0001);(3)相比于全疆尺度,阿尔泰山、塔城盆地和伊犁河谷等分区的最优关系模型精度有所提高。本文结果可以为准确评估新疆草地土壤碳储量等研究提供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以天山北坡羊茅+杂类草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刈割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探讨地下生物量的形成规律。[方法]采用模拟放牧方式设置休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4个处理,测定分析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变化。[结果]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草本生物量和凋落物逐渐下降,且下降幅度逐渐增大。与休牧相比,轻牧、中牧和重牧的草本生物量分别下降了27.51%,45.28%,65.05%。9月各处理地下生物量与6月相比分别增加了16.05%,13.07%,19.15%,19.08%,0—20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85%,呈T型分布,向下递减趋势明显。[结论]放牧强度对植物地上生物量影响明显,表现为:休牧轻牧中牧重牧;季节变化中7月份地上生物量最大,显著高于9月;0—100cm土壤深度中各处理对地下生物量影响表现为:轻牧休牧中牧重牧;各处理下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变化趋势相同,即地下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10cm土层,该层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70%,且随着土壤深度增加不断减少;季节变化中,地下生物量变化表现为:9月6月,各层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向下递减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