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贺冬梅 《现代农业》2014,(12):27-29
通过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分析得出,收获前后土壤全氮含量变化比较显著,其中除处理1较种植前土壤全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余处理均呈增长趋势;收获前后土壤碱解氮变化幅度均较大,所有处理较种植前均为增长趋势。收获前后土壤全磷变化幅度均较大,所有处理较种植前均为增长趋势;收获前后土壤速效磷变化都比较平稳,所有处理较种植前均为下降趋势。收获前后土壤全钾变化都比较平稳,所有处理较种植前均为增长趋势;收获前后土壤速效钾变化范围较宽,其中除处理3较种植前土壤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余处理较种植前均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32.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是国内成立最早、学科最齐全、综合技术力量最强的食用菌研究所。主要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栽培工艺、食用菌加工、药用菌开发、菌种保藏和利用、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的研究。在四十多年的创业过程中,已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4项,部市级科技成果奖18项,部分领域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选育的优良菌种及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辐射全国各地;与  相似文献   
33.
用RAPD技术对香菇非对称杂交后代遗传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利用RAPD技术,对香菇非对称杂交的亲本与后代之间的遗传相关性进行了分析,20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47条DNA片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结果表明,非对称杂交的后代,其遗传距离与单核受体较近,遗传相似性在85%左右,而与双核供体遗传距离较远,遗传相似性在61%左右。  相似文献   
34.
本试验以镧系元素铕(Eu)为荧光标记,用禽流感通用型和H7亚型单克隆抗体,研制了检测禽流感抗原的镧系高敏荧光免疫分析快检试剂盒(LFICA),经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及与同类产品的对比试验,表明该快检试剂盒(LFICA)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是目前禽流感病原快速诊断初筛和流行病学调查最快捷、简单和实用的诊断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5.
研究了环境因子对代料花菇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代料花菇形成的最关键因素是湿度差,全天要有4~5h保持60%的相对湿度;通风对花菇形成有明显的影响,风速应保持在4.4m/s以上.  相似文献   
36.
同核体(homokaryon)是进行双孢蘑菇遗传分析和菌种选育的基本材料。我们曾经报道过应用原生质体技术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较方便地用菌丝体分离出大量的原生质体同核体(protoplasted homokaryon),这无疑为加快双孢蘑菇遗传育种研究的进程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双孢蘑菇的菌丝一般是多核的,而且又没有锁状联合标记,因此对所获得的原生质体同核体的真实性缺乏一种简单可靠的检测手段,而只能根据它们在再生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以及菌落的形态特征进行推定。鉴此,本研究,旨在寻找到可行的方法对推定的原生质体同核体进行有效的验证,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双孢蘑菇176菌株,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提供。P_9、P_(11)、P_(12)、P_(14)、P_(15)、P_(20)、P_(21)、P_(22)为随机挑选出的八个推定的176原生质体同核体。 1.2 培养基及配方 ①PDM:马铃薯200g,葡萄糖  相似文献   
37.
入夏以来,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很多地区都发生了强降雨,由于气候原因引发的曲霉菌痛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曲霉菌痛除了会造成一些直接的经济损失外,还会引起机体免疫抑制,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极易引发其它疾病。  相似文献   
38.
香菇交配型基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建立了一种香菇交配型基因测定的新方法--原生质单核体亲本交配型极性标记法,用这一方法不仅成功地分离和鉴定出不同香菇菌株的上标准交配型基因,还有效地区分出亲本型和重组型两种交配型基因类型,这一技术为深入开展异宗结合食用菌的遗传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39.
【目的】针对大肠杆菌耐药性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和牦牛疾病防控中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2009-2016年度采自川西北高原地区散养牦牛(包括健康和患病)的粪便、屠宰场宰杀牦牛的胃肠道内容物和病死牦牛的脏器1 908株大肠杆菌进行27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整合酶基因检测,以了解川西北高原地区牦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变迁规律和整合子携带情况,为牦牛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NCCLS)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菌株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利用WHONet 5.6软件包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Ⅰ类和Ⅱ类整合酶基因以检测分离菌株Ⅰ类和Ⅱ类整合子携带情况。【结果】2009-2016各年度分离的大肠杆菌对27个药物的耐药水平表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除了2014-2016年度分离菌株对土霉素的耐药水平和2015-2016年度分离菌株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水平超过60.00%外,其他年度分离菌株对其余23个试验药物的耐药水平较低,其中对乙酰甲喹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均在30.00%以下,对乙酰甲喹的敏感性高于利福平。不同年份的菌株整合子携带率也不同,788株携带至少一种类型整合子,占41.30%(788/1908),同时携带Ⅰ类整合子和Ⅱ类整合子的菌株共有140株,占7.34%(140/1908)。其中,携带Ⅰ类整合子的菌株共有582株,携带Ⅱ类整合子的菌株共有346株,分别占30.50%(582/1908)和18.13%(346/1908)。【结论】川西北高原地区牦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变迁和整合子携带情况分析结果,能够为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其防治药物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资料,保证抗菌药物在川西北地区的正确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40.
为了解鸭坦布苏病毒(DTMUV)的致病性,试验以1×10~4EID_(50)的剂量DTMUV肌肉注射5日龄樱桃谷雏鸭,采用生化指标检测试剂盒对血清样品进行生化指标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排毒情况、组织载毒量和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DTMUV对肝脏、肾脏、心脏和肌肉组织都有严重损伤;DTMUV可以在肝脏、脾脏、肺脏、脑中增殖,并于攻毒后第5天在肝脏和脑中达到高峰,于攻毒后第9天后在肺脏和脾脏中达到高峰,且脑、肝脏、脾脏中病毒含量最高;攻毒后第1天DTMUV就可引起脾脏中γ干扰素(IFN γ)、α干扰素(IFN α)、白细胞介素6(IL-6)、β干扰素(IFN 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Toll样受体7(TLR-7)、白细胞介素2(IL-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型(MHC-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型(MHC-Ⅱ)细胞因子过渡表达,在脑中第1,2,3 d均引起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2的过度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