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74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目的】研究不同磷源对酸性红壤养分及油茶生长的影响,为油茶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油茶‘湘林4号’为试材,以不施外源磷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无机难溶磷(Ca-P、Al-P和Fe-P)和有机磷源(O-P)对酸性红壤养分、油茶幼苗生长及树体营养水平的影响。【结果】不同磷源对酸性红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有差异,其中Fe-P显著提高土壤全磷含量,而Ca-P和Al-P则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在根际土壤中,Ca-P和Al-P处理的有效磷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20倍和125倍。油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具有明显差异。Ca-P和Al-P明显提高了油茶苗高、地上部干质量和根系鲜质量,降低根冠比,而Fe-P和O-P的作用不明显。在土壤中添加不同磷源显著提高了油茶老叶、新叶以及根系中的磷含量,并明显影响植株中的氮和钾含量。【结论】无机难溶磷和有机磷可提升酸性红壤肥力并促进油茶生长,其中以Ca-P和Al-P作用最明显;对于长期不施肥的油茶林地,Al-P和其他难溶磷能被油茶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不同磷浓度胁迫条件下油茶叶片的光合生理参数、光合色素含量、RuBP羧化酶及PEP羧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规律,为耐低磷油茶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油茶良种"湘林XLC15"和"华硕"为试材进行不同磷浓度沙培盆栽处理,测定不同叶龄的光合生理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及RuBP和PEP羧化酶活性,并采用Du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各生理指标与净光合速率(Pn)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湘林XLC15"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合色素含量及RuBP羧化酶活性均在磷浓度为1.0mmol/L时达到最高,而"华硕"则在磷浓度为0.1mmol/L时已达到较高值,且在磷浓度为0.1~1.0mmol/L时变化幅度不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磷胁迫条件下油茶幼苗叶片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RuBP羧化酶及PEP羧化酶活性与净光合速率呈正相关,胞间CO2浓度、叶绿素a/b与净光合速率呈负相关。【结论】与"湘林XLC15"相比,低磷胁迫条件下"华硕"的光合色素含量较高,RuBP羧化酶活性较强,从而有利于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83.
山茶属植物叶片DNA抽提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对植物中DNA抽提是在分子水平上对植物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经多次实验,使用改良的CTAB法抽提山茶属植物中总DNA,即在抽提前加入抗氧化剂β-巯基乙醇,并使用冷冻的异丙醇来沉淀DNA,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其纯度和得率完全能满足常规分子生物学操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84.
砂梨不同S基因型异花授粉和蕾期自花授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大多数梨品种自花授粉结实率极低,有的甚至不结实,这种现象叫自交不亲和。当不同品种异花授粉时,自交不亲和基因型相同也会出现结实率低或不结实,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也归属于自交不亲和现象[1-4]。自交不亲和性的本质是成熟雌蕊分泌的一种RNase抑制其相同S基因型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后的继续生长,造成授粉、受精受阻[1-2]。因此,梨属植物生产上为提高产量、品质和效益,配置授粉品种是常用而有效的栽培措施之一。日本已对梨自交不亲和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2,5-11]。在蕾期这种RNase基因的表达量较少,其雌蕊抑制花粉在柱头上继续生长…  相似文献   
85.
山茶属植物RAPD分析中琼脂糖凝胶电泳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摸索适宜于山茶属植物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分析了电压,缓冲液,琼脂糖密度、EB(Ethyle Bromide)密度染色时间及操作方法对山茶属植物RAPD分析中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于山茶属植物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条件是:琼脂糖凝胶密度为18g/L,电泳缓冲液为TBE,电压为6 ̄9V/cm,电泳时间为溴酚兰和二甲苯青之间跑出约5cm,电泳开始时先让缓冲液与凝胶保持水平电  相似文献   
86.
白梨品种4个新S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S1-8-RNase氨基酸保守序列‘FTQQYQ’和‘IIWPNV’设计兼并引物, 对白梨4个品种冬黄、新梨一号、红皮酥和博山池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PCR产物限制性酶切分析显示: 新梨一号和冬黄各含有一个S8 - 等位基因。DNA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这4个品种中含有与已报道的S1-19等位基因有差异的S基因, 经分析鉴定为新的S 等位基因, 分别命名为S20 - 、S22 - 、S26 - 、S27 - 等位基因(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 AY250988、AY250990、AY339396、AY339397) 。冬黄、新梨一号、红皮酥和博山池的S基因型分别为S8 S20、S8 S22、S12 S26和S19 S27。  相似文献   
87.
为给油桐ALDH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葡萄桐的近成熟种子为材料,根据油桐转录组测序结果设计引物,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油桐ALDH22A1基因和ALDH2C4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ALDH22A1的cDNA序列全长1 782 bp,编码593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5.60 kDa,理论等电点为6.62,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具有1个明显的跨膜结构,是稳定的非分泌蛋白。ALDH2C4的cDNA序列全长1 506 bp,编码501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4.82 kDa,理论等电点为6.58,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是不具有跨膜结构的膜外蛋白。BLASTp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基因所编码序列与麻疯树、蓖麻的乙醛脱氢酶一致性最高,高达80%以上,含有醛脱氢酶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  相似文献   
88.
以4个油茶品种为试材,测定其叶片稳定性碳氮同位素比率(δ13C和δ15N)、C、N、P和K元素含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分析叶片δ13C和δ15N与养分含量、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油茶品种叶片δ13C值在-29.55‰~-27.52‰之间,油茶华鑫13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δ15N值在-2.43‰~0.64‰之间,其中以湘林XCL15最高,华硕最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华金最高、为3.25 μmolCO2/mmol H2O;叶片C和N含量分别在51.02%~53.11%和1.40%~1.82%之间,P和K含量分别在1.03~1.12 g/kg和13.72~14.30 g/kg之间,不同品种间N和P含量差异明显,其中华金N和P含量最高,湘林XCL15 C含量最高,而华硕K含量最高;叶片中δ13C与水分利用效率和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P和K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δ15N与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含量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89.
通过田间调查、花粉离体萌发、石蜡切片和人工授粉等试验手段对锥栗的开花动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风媒传粉特性和授粉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锥栗雌花群体分化时间约40天,单花分化时间约22天,柱头可授性持续期为7天;雄花序4—5月开花,群体花期23~26天,群体盛花期13~15天,单花序花期10~12天,开花后6天内花粉保持较高活力。风媒传粉是锥栗传粉的主要途径,风速和风向是影响锥栗传粉的主要气象因素,顺风方向上花粉的传播距离及花粉通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方向。锥栗在去雄套袋且不进行人工授粉的处理下未坐果,表明锥栗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异交授粉坐果率均显著高于自交,表明异交能显著提高锥栗坐果率,生产上需配置授粉树。  相似文献   
90.
木质素生物合成及其基因调控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木质素是木材中仅次于纤维素的主要成分,占木材干重15%-36%,对造纸业有很重要的影响。通过探索其生物合成途径,针对合成过程中的不同酶系:PAL、C4H、4CL、CCR、CAD、COMT等,采用基因工程的反义技术构建调控基因进行转化,可以达到降低木质素含量、改变其化学结构和组织的目的。综述了用于木质素基因工程、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功能基因组和基因芯片技术在木质素合成途径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