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7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68篇
林业   445篇
农学   352篇
基础科学   256篇
  199篇
综合类   2112篇
农作物   389篇
水产渔业   178篇
畜牧兽医   1119篇
园艺   410篇
植物保护   174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217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324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267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8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由于常年连作和马铃薯种植规模扩大,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1,2].目前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农药的施用[3,4],但化学药剂的频繁使用会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同时带来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5].从棉花根际土壤分离得到的多粘类芽胞杆菌Sx3可产生杀镰...  相似文献   
112.
富贵菜(Gynura divaricata)为菊科三七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食用地上部嫩梢叶.介绍了富贵菜的特征、食用营养价值和家庭栽培技术,包括育苗、定植、肥水管理、采收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3.
<正>食品安全是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核心组成,是我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海产品作为优质蛋白来源,其产量占全世界食用肉产量的17%,到2050年海产品增量在肉产品增量中的占比将达25%,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食品供给的重要组成,并成为缓解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食物来源[1]。贝类作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海产品之一,其产业发展和地位不容忽视。消费者对贝类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安全与营养品质两个层面[2]。作为滤食性生物,贝类易受重金属、毒素以及病原微生物污染,为贝类的食用安全埋下隐患[3]。此外,由于贝类营养品质的地域差异明显[4],导致贝类产地造假已成为影响贝类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法国著名品牌生蚝“吉娜朵”被国产普通生蚝假冒,严重损害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5]。国际上,欧盟、美国、  相似文献   
114.
郑祖良     
郑祖良(Zheng ZU-liang,1913~1994)先生为著名岭南园林建筑设计专家,广东中山人.1937年毕业于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科和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学士学位;之后,先后担任建筑专业大学助教、技师和工程师,以及《新建筑》、《新市政》、《益世新工业周刊》主编;1949年后,在广州市建设局工作期间,经政府考核评定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后转广州市园林局设计室副总工程师;同时,先后任《南方建筑》、《广东园林》主编.郑祖良先生于1985年移居美国.  相似文献   
115.
吴泽椿     
吴泽椿先生在岭南造园艺术上的突出贡献,注重把园林绿化的自然美渗入建筑空间里,同时又从过去的纯园林观点和纯美学观点转为美观与实用相结合。吴泽椿先生的作品既考虑到建筑景观构图的完整性,又解决了遮阳降温通风透光,改善了小气候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实用功能,使园林整体趋于完美。  相似文献   
116.
研究不同牧草品种在盐碱地上的适应性及种植模式对盐碱地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丹草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在重度盐碱地上仍能获得较高产量,其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分别是单作苜蓿的3.70和4.90倍,是单作燕麦的4.27和7.80倍。粗蛋白产量是苜蓿与燕麦混作处理的4.5倍。不同种植模式中,燕麦和苜蓿混作时的脱盐效果最佳,水溶性盐总量较对照低6.13g/kg,且混作时作物鲜干比最大,适口性好,而且混作提高了鲜干草及蛋白质产量。单作模式中,燕麦脱盐效果最好,在盐碱地上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7.
畜禽养殖场内温度、湿度及各种气体构成畜禽生长的外围环境,直接影响畜禽日常行为和生长速度及免疫状态。对这些畜禽养殖场内进行检测并监控畜禽健康状态及寻找二者间的联系,对优化养殖环境,发展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STM3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在固定点传感器外设置移动式智能监测平台,通过无线定位系统UWB(Ultra Wide Band)和集成传感器对畜禽养殖场内环境进行监测,利用带图传功能摄像头和红外测温装置实时监控畜禽状态。传感器获取信息后将数据以UART、IIC或模拟量输出方式传递给STM32,STM32处理数据后通过物联网WIFI模块上传至阿里云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平台,用户登录网页页面即可对数据进行远程访问,并对畜禽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实测结果表明,智能检测平台检测数据与猪场内布置的传感器检测结果相近,二者偏差小于10%,在无遮挡情况下布置无线定位系统,定位误差接近10cm级。系统检测数据可信,数据传输正常,可持续长时间稳定运行。机动平台还开发了搬运功能,单次运送能力为200 kg左右。移动式智能监测平台为畜禽养殖场内实现全范围环境监控提供了设备基础。  相似文献   
118.
基于不同分析方法研究磷酸根在矿物表面吸附机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磷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联系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作用的关键元素。对磷酸根在矿物表面吸附反应机制的深入认识,有助于了解其在陆地和水环境中的形态、迁移、转化和生物有效性。本文主要综述了磷酸根在常见(土壤)矿物表面吸附机制的研究进展。各种分析技术或方法,如OH–释放量分析、Zeta电位分析(电泳迁移率测试)、等温滴定量热法、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X射线吸收光谱、表面络合模型、量子化学计算等,均以不同方式揭示磷酸根在不同矿物体系的吸附机制。磷酸根在矿物(尤其是铁、铝氧化物)表面的吸附通常伴随着水基和羟基的交换。一般认为磷酸根在矿物表面主要形成双齿双核、单齿单核内圈络合物,且受pH的影响较大。pH以及磷酸根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密度影响内圈络合物的质子化状态。在低pH、高磷浓度、较高反应温度、较长吸附时间,以及弱晶质矿物吸附等条件下矿物表面吸附的磷可在矿物表面转化形成含磷的表面沉淀,造成矿物溶解转化以及磷生物有效性的进一步降低。最后展望了磷酸盐在矿物-水界面吸附有关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9.
新时代土壤化学前沿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壤化学是重要的土壤学基础分支学科。在回顾了土壤化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了土壤化学的四个前沿交叉方向,并展望了土壤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趋势,以期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土壤化学经历了从恒电荷到可变电荷土壤学说演变,我国在土壤电化学、根际土壤化学、土壤化学-物理-微生物界面反应等方向逐步领跑。新时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土壤化学的研究中心之一,尤其在土壤化学与微生物学、地球化学、矿物学、环境化学等交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同时,发展并运用同步辐射、微流控联用光谱能谱、高分辨显微镜、光谱电化学等实时、原位、高精度研究方法,推动土壤化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时代的土壤化学具有三个重要发展趋势,首先系统揭示地球表层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土壤化学机制,实现"0到1"的土壤化学原创性成果的突破;其次需要综合运用地球表层系统理论,从多界面、多要素、多过程的"三多"交互耦合;再次,需要加强与地球宜居性这一人类重大命题的交叉融合,为生态文明建设、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球变化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0.
基于淮河流域蚌埠闸以上地区66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气象资料,利用夏玉米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水分盈亏指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确定夏玉米生长水分关键期,并利用28种分布函数对水分关键期内降水量序列进行了拟合,K-S和A-D进行了拟合优度检验,建立了最优概率分布模型,再基于降水概率分位数法定量化设计夏玉米各级干旱的致灾降水阈值R,通过典型干旱年份和站点验证了指标的合理性。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蚌埠闸以上地区夏玉米抽雄—成熟阶段是夏玉米生长的水分关键期;(2)各站点夏玉米生长水分关键期内降水序列的最优概率分布模型差异明显;(3)66个站点夏玉米干旱致灾的降水阈值地区差异较大,但各级阈值空间分布大致相同,均呈现北部至南部依次增加的趋势,其中西部的桐柏和南部的霍山最高,利用泰森多边形法确定整个研究区夏玉米生长水分关键期内干旱致灾降水阈值分别是:轻旱147≤R172mm,中旱118≤R147mm,重旱89≤R118mm,特旱R89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