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0篇
  3篇
综合类   90篇
农作物   1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应用AMMI模型对8个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系)区试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MMI模型解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明显优于线性回归模型.通过AMMI 1模型双标图可以看出产量在品种和地点间的变异程度,找出稳定性较好的品种.从AMMI 2双标图上可以找出与每一个地点产量互作最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32.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以7个不同遗传来源的甘蓝型黄籽品系为材料配制完全双列杂交,用ADM模型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主序有效角果数与单株有效角果数以显性相关为主。主要体现在杂种一代。单株有效角果数与千粒重、千粒重与单株粒重在遗传上没有紧密的联系。每角粒数、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度、株高、纤维素含量和黄籽度等是影响单株粒重的主要遗传因子,通过单个性状间接选择不能有效改良单株粒重。  相似文献   
33.
甘蓝型油菜种皮的花色素,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苯丙氨酸的动态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黑籽种皮的花色素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高于黄籽,但黄籽种皮的游离苯丙氨酸含量明显高于黑籽,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花色素,苯丙氨酸,苯丙氨酸解氨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黑籽的花色素含量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呈正相关,与游离苯丙氨酸含量呈负相关,说明油菜黑籽与黄籽种皮的颜色差异与花色素含量有关,花色素可能由游离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34.
在复等位基因和基因互作模式下,显性核不育+质不育系统各有4种选育模式,除基因属性有差异外,两种遗传方式下的选育遗传模式完全相同.详细阐述了两种遗传方式下显性核不育+质不育选育的技术路线及其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35.
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及相关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了三套不同来源的黑籽和黄籽甘蓝型油菜近等基因系种皮中的总酚、花色素、类黄酮、黑色素含量及其相关的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酸、酪氨酸酶活性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种皮中总酚、花色素及类黄酮在种子发育的前期逐渐增加,在开花35至43天后,其含量开始下降,PPO和PAL活力与总酚和花色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36.
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试验方法,在影响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的施肥诸因素中,选择氮、磷、钾、硼的施用量作为生产上的决策变量,以油菜产量为目标函数,所得实验结果通过微机计算,建立了二次回归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主效应、交互效应的分析表明:施氮量、施磷量和施硼量是影响产量的主要控制因子,并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最佳农艺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37.
以甘蓝型油菜细胞质不育(CMS)和细胞核不育(GMS)为对照,对油菜双重不育系(CCDMS)品系 GCDA - 2 花蕾中糖和蛋白质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CDA - 2 与 CMS 和 GMS 相似,比其相应的保持系都有较高的糖和较低的蛋白质含量,表明花粉败育的同时,营养代谢也发生了紊乱.CMS 与 GMS 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GCDA 群体则介于二者之间,核不育株 GCDA - 2HA 与 GMS 在糖和蛋白质的表达上是一致的,而与 CMS 有一定差异;GCDA 中质不育株 GCDA- 2BA 与 CMS 相似,而与 GMS 的保持系完全不同;说明在 GCDA 中,当双隐性核不育基因呈杂合状态时,细胞质不育核基因对糖、氮代谢起作用:当两套不育系统的核基因都起作用时,代谢倾向于细胞核不育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38.
甘蓝型黄籽油菜性状组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7个不同遗传来源的甘蓝型黄籽品系所配制的完全双列杂交作样本,对甘蓝型黄籽油菜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性状组间关联上起主要作用的是株型性状中的株高、产量性状中的单株粒重、品质性状中的皮壳率和黄籽度。用多目标综合选择指数,讨论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39.
芥菜型油菜×羽衣甘蓝种间杂种的获得及其性状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芸薹属内遗传和变异类型极其丰富,这为芸薹属植物种间杂交提供了条件。通过甘蓝(B. oleracea,2n=CC=18)和芥菜型油菜(2n=AABB=36)的种间杂交可以获得六倍体新物种,为油菜育种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本文选用芥菜型油菜和黄籽羽衣甘蓝(B. oleracea var. aceaphala,2n=CC=18)进行种间杂交,在10个杂交组合中,共授粉559朵花,  相似文献   
40.
采用连续单株选择,对338个株系及其2008个单株的含油量进行了为期3 a的筛选.结果表明:株系和单株含油量平均每a各提高2.4个百分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不同的材料选择高油分的效果是不同的.最后对重庆地区开展甘蓝型油菜高油分育种的可能性和高油分指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