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8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5篇 |
农学 | 50篇 |
基础科学 | 56篇 |
61篇 | |
综合类 | 391篇 |
农作物 | 70篇 |
水产渔业 | 33篇 |
畜牧兽医 | 179篇 |
园艺 | 71篇 |
植物保护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53.
54.
【目的】探讨氮沉降对长松萝生长、存活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特征,为理解氮沉降增加背景下神农架地区树生地衣群落的演替趋势、科学管理川金丝猴的地衣食物供应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野外对长松萝个体和繁殖体模拟施加不同强度的氮沉降,测定其个体生长速率和繁殖体存活率;同时开展室内试验,测定地衣体对铵态氮和硝酸盐氮吸收速率、地衣体的氮磷含量及其比值以及氮磷代谢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综合分析氮沉降影响长松萝生长、存活的规律及其生理学指标响应机制。【结果】低强度氮沉降(<20.94 kgN ·hm -2 a -1 )能促进长松萝个体生长,高强度氮沉降(>32.99 kgN ·hm -2 a -1 )则对长松萝生长与繁殖体存活均有显著不利影响( P ≤0.05);与硝态氮相比,长松萝偏向于吸收铵态氮,且吸收量随氮沉降强度增加而增加;长松萝地衣体氮磷比、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氮沉降强度显著正相关( P ≤0.05);随氮沉降强度增加,长松萝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结论】低强度氮沉降(<20.94 kgN ·hm -2 a -1 )促进长松萝生长和存活,而高强度氮沉降(>32.99 kgN ·hm -2 a -1 )抑制长松萝生长和存活。过量氮沉降损伤长松萝地衣健康是多种生理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选择性吸收铵态氮导致的长松萝体内铵态氮的积累、铵态氮积累引起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下降以及铵态氮积累导致地衣磷限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55.
56.
57.
59.
根据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深剖面土壤水热观测场2011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土壤温度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休闲地土壤温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农田0—20 cm(冬季0—10 cm)土层土壤温度呈正弦曲线趋势变化;垂直剖面上,土层越深,土壤温度的日振幅越小;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越晚。土壤温度的日振幅,春季最大,夏秋次之,冬季最小;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春、夏季较早,秋季次之,冬季较晚。典型晴天的土壤温度的日变化曲线较典型阴天的平滑且土壤温度的日振幅较大。就季节变化而言,农田与休闲地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农田0—70 cm土层的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较休闲地有所滞后;农田0—110 cm间各土层的月平均最高温度低于休闲地0.6~1.5℃,月平均最低温度低于休闲地0.2~1.1℃。7—8月农田土壤日平均温度显著低于休闲地,而降雨会明显降低农田与休闲地的土壤温度差异。 相似文献
60.
1古树名木的统计与调查做好调查与统计,摸清古树资源及分布情况是保护古树名木的前提条件。调查的内容应具体真实。1.1完善资料对每一株的位置、立地条件、树种、树高、冠幅、树龄、胸径、长势、病虫害情况及种群情况、研究价值、观赏情况和保护措施等都应详细记录。同时还应收集有关古树名木的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