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0篇
  7篇
综合类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1.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建立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必要手段,本研究旨在建立农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网站-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不仅能为农业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综合的信息服务和统计资料,而且具有智能决策功能,能够为用户提供辅助性决策。该系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战略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世界农业形势与我国农业基本情况,提出我国的粮食安全基本对策为:①成立国家粮食安全委员会,形成多部门、自上而下,全面承担与负责执行国家统一的粮食战略任务的机构与行动机制;②制定粮食安全法,逐步建设稳定、理想、符合全社会利益的粮食生产供给架构,实现依法治粮;③恢复“省长米袋子”工程,建立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合作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合理的组织保证;④建设独立的粮食购销体系,处理国际、国内粮食储备与价格管理关系;⑤建设与保障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生产者基本素质;⑥完善中国特色的种植业三元结构,发展节粮型养殖业,形成良好的粮食生产战略格局;⑦建设国家粮食安全科教体系。建设内容包括总体设计中心、工程技术试验基地、推广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神经网络的宏观农业生产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宏观农业生产系统预测的新方法,构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利用1994-2003年的气象、经济、生产、投入、技术、价格各方面的数据对我国粮食生产进行了拟合分析,并预测了2004年粮食总产,预测的结果为46125.46万t。结果表明,与灰色系统相比,本文建立的模型具有90%以上的拟合精度,模型具有容错能力、联想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用来尝试解决农业生产系统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松辽平原中部地区应对气候干旱变化的土壤耕作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30a松辽平原中部地区气候变化显著,该地区玉米生产干旱风险增加。论文利用四平、长春等7个站点的逐日气候数据,分析了近30a松辽平原中部地区玉米季(5-9月)气候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该地区玉米季降雨量呈现减少趋势,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呈增加趋势;整体上玉米季干旱风险加剧,近10a发生频率为60%,增加幅度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该文从土壤耕作技术应对角度分析了免耕(NT)、旋耕(RT)、翻耕(CT)和宽窄行(DL)等技术对土壤蓄水能力、透水性和紧实度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耕层结构的影响,比较了不同耕作技术下玉米产量差异,分析了土壤耕作措施对气候干旱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以免耕和宽窄行技术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松辽平原中部地区应对干旱气候最为合理的土壤耕作技术,对于减小该地区玉米季干旱风险,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健康农业理念的光伏生态农业园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业产业需要向着现代化、绿色化和健康化升级,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和重要任务是发展健康农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循环、产出高效、绿色安全的健康农业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分析了健康农业的内涵及意义,阐述了光伏农业的概念、主要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以四川射洪光伏生态农业园区为例,提出了以健康农业理念为引领的园区创新发展思路与功能区规划设计,指出将绿色光伏和生态农业跨界融合的光伏生态农业园区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实现生态农业与绿色能源双赢,助推大健康农业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将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鉴于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对制定灌溉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本文依据黄淮海农作区50个气象台站近50年(1960—200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SIMETAW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域7个亚区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适宜灌溉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各主要气象因子时空变化趋势以及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50年来,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在1970—1999年间显著下降9.21~18.90mm.10a 1;冬小麦需水量多年平均值为452.4 mm;灌溉需要量在不同亚区间变化不同,其中在汾渭谷地水浇地二熟旱地一熟兼二熟区和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呈上升趋势,每10年上升10.02~13.48 mm;生育期降水耦合度仅为0.40。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要量在空间上呈现两边多、中间少的分布,在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最高,分别为457.32 mm、335.33 mm;在海河低平原缺水水浇地二熟兼旱地一熟区最低,分别为363.24 mm和247.51 mm。50年来,黄淮海农作区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不显著下降,风速、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显著下降;冬小麦需水量下降主要受太阳辐射、温度、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降水的综合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气象原因为太阳辐射量下降,温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与冬小麦需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对平均湿度与其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DSSAT V4.5模型模拟近50年来沧州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在实际水肥条件下可获得产量的变化情况,分析沧州地区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潜力的影响,旨在为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系统的影响提供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1)近50年来沧州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呈减少趋势,平均降雨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但降雨分布发生了季节性转移。2)冬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近50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17.94kg/hm2;气候生产潜力和可获得产量均呈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增长31.02和3.62kg/hm2;实际产量呈极显著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长100.85kg/hm2。3)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产量差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气候生产潜力和可获得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呈不显著增长趋势,可获得产量和实际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呈极显著减少趋势。4)气候因素的变化对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明显影响,其中温度增加对冬小麦生长影响较为复杂,不同时期温度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影响不同,总体呈负面影响;平均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减少是冬小麦产量潜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平均降雨量的变化对冬小麦生长有利,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使冬小麦的生育期极显著缩短,开花期和成熟期极显著提前。因此,气候变化对沧州地区冬小麦的生产和产量潜力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可以通过优化水肥管理措施来抵消气候变化产生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田块尺度的小麦产量差及生产限制因素解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了解析产量差的产生机制和冬小麦生产的限制因子,提出科学的缩减产量差的途径,本研究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对吴桥县不同田块的产量差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不同田块之间的产量差异明显,高产田块和低产田块之间的产量差距达3 375kg/hm2,与平均产量的差距为1 754kg/hm2,中低产田块具有较大的产量提升空间。通过对调查因素的分析,阐述了田块尺度产量差限制因素的影响作用,土壤肥力、肥料投入、土壤耕作、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可控因素是田块产量差的重要限制因素。在冬小麦的生产投入构成中,肥料投入所占比例最大,并且不同收益的农户之间肥料投入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而机械、农药、种子和灌溉等方面的投入差异不大。在投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投入继续增大,报酬递减,农户的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为:当冬小麦投入水平为4 102.5元/hm2,产投比达到最大值4.02。平衡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是实现少投入高收益的根本途径,提高栽培耕作技术的到位率是缩减田块尺度产量差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首要环节。通过分析我国1995-2009年粮食生产数据,阐明了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在区域结构上存在的北移西扩趋势,加大了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和环境代价;在产能结构上存在的粮食生产对个别省份的高度依存、主产区部分省份贡献率急剧下降和主销区自给率持续降低等现象,加大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度;在品种结构上存在的品种间的大面积替代、稻谷供给偏紧、玉米需求增加、大豆自给率降低等现象也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提出了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红波  褚庆全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735-8737
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特点,比较了世界粮食主产国的粮食波动情况,分析了国家政策、农业投入和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平抑粮食生产波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