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0篇
  7篇
综合类   34篇
畜牧兽医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包被赖氨酸对绵羊氮消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包被赖氨酸对绵羊氮消化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设3个处理组:A组(对照组,只饲喂基础饲粮);B组(赖氨酸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每天每只羊通过瘤胃投饲4 g赖氨酸盐酸盐);C组[包被赖氨酸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每天每只羊通过瘤胃投饲7.4 g包被赖氨酸(赖氨酸含量为4 g)],采用全收粪法和全收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定时采集饲料样、粪样、尿样和瘤胃液,研究包被赖氨酸(RPlys)对绵羊体内氮存留的贡献.[结果]向试羊日粮中添加RPlys后,干物质进食量、干物质消化率、进食氮、粪氮排出量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RPlys的添加降低了绵羊尿氮排出(P<0.05),对粪氮排出无显著影响(P>0.05),提高了氮沉积率(P<0.05).[结论]RPlys的添加有利于氮在绵羊体内的沉积.  相似文献   
72.
高原脆弱生态区对全球变化具有放大镜效应,利用长时序遥感数据及气象观测资料探索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以1982—2012年GIMMS NDVI数据及同时期气象观测数据为数据源,借助于最大值合成、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等数据分析技术,分析了青藏高原4 000m高海拔区域的NDVI的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响应。结果表明:(1)近31年来,青藏高原对全球变化响应明显,年降水量、温度均呈显著增长趋势(p0.05),NDVI年变化率为正值、植被覆盖度呈增长趋势,均表明近年来青藏高原植被长势渐变良好。(2)青藏高原NDVI与降水、温度弱相关,温度对高海拔地区NDVI的影响超过降水,且降水对青藏高原NDVI的影响具有滞后性。(3)从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海拔高度和NDVI等值线的分布来看,地势对NDVI具有显著影响,海拔高度较高的区域NDVI值普遍较小。  相似文献   
73.
乳铁蛋白素(Lactoferricin,Lfcin)是从乳铁蛋白(LF)上被胃蛋白酶水解下来的25个氨基酸残基的小肽,位于乳铁蛋白第二外显子,是乳铁蛋白的抗菌活性中心,其抗菌活性是LF的几百倍。Lfcin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效,同时具有抗真菌、抗病毒、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参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和维持动物肠道菌群正常生态稳定的功能,从而起到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是指mRNA中腺苷酸(A)的第六位氮原子处发生甲基化,m6A修饰是生物mRNA中最广泛存在的内部修饰.m6A修饰通过调节RNA代谢、稳定性、翻译、降解以及选择性剪接来发挥生物学功能,在细胞分化、生物节律、生殖生理、肿瘤发生等方面起到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目...  相似文献   
75.
为从分子水平了解牦牛的性别形成机制,对高原牦牛SRY(Sex-determining region on the Y chromosome,SRY)基因的编码区进行了克隆表达。以雄性高原牦牛血液为材料,从基因组DNA中扩增SRY基因编码区(单外显子)序列,将其克隆至pGEM-Teasy载体并测序;将牦牛SRY基因编码区连接至pET-28a(+)载体,构建表达载体pET-28a/SRY;把表达载体pET-28a/SRY转入大肠杆菌E.coliBL21(DE3)中,在合适的条件下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牦牛SRY基因(GenBank:EU547257)编码区长687 bp,编码229个氨基酸;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28a/SRY,并且SRY蛋白得到了大量表达;Western-blot进一步验证了其表达成功。  相似文献   
76.
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畜种,为牧民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但是牦牛的繁殖力较低,通常为2年1胎或3年2胎,选育改良进展缓慢.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作为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必不可少的步骤,已被应用于牦牛科学研究和繁殖生产上.由于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能力远远低于体内,因此完善体外培养条件,提高牦牛卵母细胞体外培养的成熟率,对牦牛...  相似文献   
77.
采用PCR-SSCP技术,对甘南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的PRKAG3基因第3、第9内含子的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牦牛PRKAG3基因在第3、第9内含子中均存在多态位点,2个位点分别存在AA、AB和EE、EF基因型.其中,A和E为优势等位基因,2个位点在3个牦牛群体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在1806 bp处天祝白牦牛与甘南牦牛之间差异显著(P<0.05),大通牦牛与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4487 bp处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天祝白牦牛与甘南牦牛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8.
为了研究牦牛DRB3.2基因exon 2遗传多样性,试验采用PCR-RFLP对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大通牦牛3个类群757头个体的MHC-DRB3.2基因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8个HaeⅢ酶切位点、11种基因型;在3个牦牛类群中,HaeⅢC基因型(225 bp/175 bp/85 bp/35 bp)在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中是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87和0.366;而在甘南牦牛中,HaeⅢA基因型(175 bp/85 bp/35 bp)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306。3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39,0.754,0.743,均达到了高度多态(PIC>0.50)。说明牦牛DRB3.2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在研究牦牛抗病育种和提高牦牛生产性能方面具有独特的效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9.
利用PCR-SSCP对296头成年大通牦牛MyoD1基因(GenBank登录号:NC_007313)外显子3全序列及3'UTR部分序列进行SNPs筛选,并将筛选到的突变位点与牦牛五项体尺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在3'UTR 1976 bp处检测到1个新突变,突变由C→T的转换造成,由此产生3种基因型:CC、CT、TT。利用最小二乘分析研究了该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大通牦牛体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CC基因型个体的胸围、体重显著高于CT、TT基因型个体(P<0.05),CC、CT基因型个体的体斜长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0.05),3种基因型对体高及管围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0.
研究牦牛MITF-M基因编码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以及其在皮肤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MITF-M基因与牦牛毛色形成相关性,以期为揭示牦牛毛色形成分子机理奠定基础。采用RT-PCR技术扩增,成功获得了牦牛MITF-M基因编码区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MITF-M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二级结构等;采用半定量PCR检测技术,检测出MITF-M基因mRNA在牦牛各组织器官中表达水平;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出在牦牛不同颜色皮肤组织中MITF-M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扩增得到的MITF-M基因的编码区是一条长为1 460 bp的DNA序列。将牦牛的MITF-M基因序列命名为YAK MITF-M,并且在NCBI数据库中注册该基因的登录号为KM985448。牦牛MITF-M序列基因含有一个长度为1 242 bp的开放性阅读框,编码413个氨基酸,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β折叠和延伸链较少。MITF-M基因编码产物氨基酸邻接系统树表明,牦牛MITF-M与黄牛、绵羊等物种的MITF-M氨基酸具有高度相似性。在牦牛各组织器官中,MITF-M基因mRNA仅在皮肤组织中特异性表达,且在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中,MITF-M在黑色被毛皮肤组织中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被毛皮肤组织(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