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6篇
农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37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报告了河北坝上地区青杨、榆树、柽柳、柠条、沙棘等5个优良饲料用树种的发芽期、展叶期和落叶期等物候特征,观测了它们的年生长进程,并提出了合理的收割时间为8月10~20日;各树种饲料产量差别很大,其中榆树产量最高。而且,所有树种产量均比天然草场产量高;各个树种在根量、根幅和根系分布深度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并由此把它们划分为主根发达型、侧根发达型及主侧根均衡发育型3种根型。  相似文献   
82.
河北花岗岩丘陵地的立地特性与刺槐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槐在河北山地,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丘陵地区.该区主要立地特点是干旱、土薄、养分贫乏.坡形影响水分、养分及土壤的再分配作用明显,是影响刺槐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该区刺槐槐生长的突出特点是过早衰退.刺槐的良好生长要求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应,但该区刺槐的营养要求与实际供应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刺槐的根系分布浅,吸收空间小,对该区立地条件适应能力有限.在经营上应适应刺槐生长的特点,实行早期利用.  相似文献   
83.
对文安县不同林龄的中林-46(Zhonglin-46)杨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的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均存在差异,0~20cm的表土层明显高于20~40cm的亚表层和40~60cm深层。在测定时间内(2006年4-11月)各个林龄的土壤微生物总数在春季较高,夏季较低,秋季又增高,总体上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之间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土壤微生物的总数和酶活性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均表现为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4.
耕翻干扰对丰宁坝上孤石牧场种子库及地上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主要论述了在3种恢复方式下即自然恢复(对照)、浅耕(10 cm)、深耕(20 cm)下地下种子库和地上植被在物种组成、种子数量、物种多样性以及种子垂直分布方面的变化规律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浅耕处理下,无论是地上还是地下多样性均有所增加,较好地促进了种子的萌发,但生物量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人为的耕翻干扰增加了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所占比例的缘故;不同恢复方式对种子数量的垂直分布也有很大影响,自然恢复与一般规律相似,有78.5%的种子分布在0~10 cm,而浅耕和深耕处理分别有75.4%和54.1%分布在0~10 cm;该退耕地还处于演替的初期,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5.
木本植物化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木本植物在化感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化感现象研究、化感物质分离、纯化和鉴定以及化感物质在生物入侵方面的重要作用, 探讨化感物质对植物抑制或促进作用的生化机制研究等; 国内研究较明显地分2个阶段, 主要集中于2个方面, 即化感现象的研究(阶段)和化感物质分离、纯化、鉴定的研究(阶段); 同时, 对今后化感物质在群落或种群调节作用方面的研究做作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86.
对1年生毛白杨人工接种后,毛白杨与瘿瘤木纤维和导管分子长、宽、腔径、长宽比、壁厚与化学组成变异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各解剖参数(壁厚除外)在处理组接种处明显下降,上方木质部和接种处导管变小,下方受其影响较小.方差分析表明:处理组毛白杨木质部木纤维及导管分子差异极显著;对照组木质部木纤维和导管分子无明显变化;瘿瘤之间木纤维及导管分子的长、宽均差异显著,说明瘿瘤细胞分裂异常;与木质部相比,瘿瘤中木纤维和导管分子明显减小;毛白杨木质部和瘿瘤之间木纤维及导管分子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处理组毛白杨接种处冷水抽出物、热水抽出物、1%NaOH抽出物含量增加,纤维素含量降低,木质素含量最高.方差分析表明:处理组毛白杨化学组成变异极显著,对照组毛白杨各接种部位和瘿瘤之间化学组成均变化平稳.瘿瘤木质部中冷水抽出物、热水抽出物、1%NaOH抽出物含量分别比提高了2.6~4.3,1.5~2.6,1.1~1.8倍,而纤维素含量下降了51%~99%,处理组毛白杨接种处木质素含量是瘿瘤的2.7倍,和其他接种部位相比,瘿瘤木质素含量略高.  相似文献   
87.
农林问间系统林木遮荫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研究华北平原农区杨粮间作系统毛白杨对农田遮荫结果表明,毛白杨幼林(株行距3m×2m×18m)1~7年生遮荫指数为1.3%~67.8%,遮荫程度为0.3%~16.5%。中龄林-成林(株行距4m×30m)10~14年生遮荫指数为51.3%~76.0%,遮荫程度为22.8%~28.1%,指出10%的遮荫程度是田间可接受的最大遮荫程度,且为保持作物产量,杨树成林后行距应保持在30m以上。  相似文献   
88.
对杨粮间作条件下小麦生长结果研究表明,杨树间作行距与土壤水分呈反比关系,即3~15m的行距范围内林木行距每扩大1m,土壤季平均含水量则降低1.0%,证明间作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损失;同时林木行距与小麦叶绿素含量呈反比,说明一定程度的林木遮荫可提高小麦叶绿素含量。试验表明,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和蒸腾速率与林木行距呈正比,林木行距每增加1m,小麦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提高1.3μmol/m2·s和0.2μmol/m2·s,说明林木行距过小,则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小麦的生物量和产量。通过计算,在该杨树4年林龄条件下小麦取得最大产量的行距为21~22m。  相似文献   
89.
杨粮间作行距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杨粮间作条件下小麦生长结果研究表明,杨树间作行距与土壤水分呈反比关系,即3~15m的行距范围内林木行距每扩大1m,土壤季平均含水量则降低1.0%,证明间作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损失;同时林木行距与小麦叶绿素含量呈反比,说明一定程度的林木遮荫可提高小麦叶绿素含量.试验表明,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和蒸腾速率与林木行距呈正比 ,林木行距每增加1m,小麦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提高1.3μmol/m2·s和0.2μmol/m 2·s,说明林木行距过小,则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小麦的生物量和产量.通过计算,在该杨树4年林龄条件下小麦取得最大产量的行距为21~22m.  相似文献   
90.
杨粮间作系统小气候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年农田杨粮间作系统小气候测定结果表明,杨粮间作条件下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对照相比,毛白杨幼林使间作农田平均气温下降1.0-1.2℃,湿度提高4.1%-12.2%,风速降低32.1%-59.8%,而毛白杨成林对间作农田的影响也有相似结果,且林木的不断生长对农田的遮荫度也逐步加大。为保让间作作物产量,林木行距20m左右时其间作应不超过6年,30m行距时其间作应不超过10年。为保证间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建议实行大行距(30m以上)间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