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2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1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随着精准营养概念的提出,近几年来饲料行业对准确评定原料生物学效价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强烈。为满足饲料行业对精准营养的需求,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参与饲料生物学效价的评定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本文总结了我国近五年家禽饲料原料评定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旨在更好的推动提高我国饲料原料生物学效价评定工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72.
为探讨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对爱拔益加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本研究设置2种饲养方式(网上平养和笼养)和2个饲养密度(14和10只/m2),采用2×2因子设计,共分4个处理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饲养密度和饲养方式对肉鸡耗料增重比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网上平养低密度组耗料增重比极显著高于笼养高、低密度组,网上平养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笼养,日增重和平均体重显著高于笼养;2)网上平养肉鸡胸肌率、腿肌率显著高于笼养,胸肌和腿肌剪切力极显著高于笼养,胸肌滴水损失显著高于笼养。低密度组肉鸡腿肌pH24极显著高于高密度组;3)笼养肉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著高于网上平养,高密度组T-AOC显著低于低密度。网上平养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显著高于笼养。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对肉鸡血浆肌酸激酶(CK)的互作效应显著。笼养高、低密度组CK显著低于网上平养高密度组。综上,14只/m2饲养密度虽然对肉鸡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增加了肉鸡氧化应激反应;网上平养肉鸡在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方面优于笼养,但在肉品质、耗料增重比、免疫应激和抗氧化方面较差。  相似文献   
73.
蛋白酶和植酸酶联合添加降低肉仔鸡氮磷排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酶制剂组合在低能、低氮蛋白、低磷日粮中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氮、磷排放的影响。选用288只1日龄爱拔益加父母代母系公雏,进行4种日粮处理:①按总氨基酸需要配制正常能量、粗蛋白质和总磷营养水平日粮(CK正),②按可消化氨基酸需要配制低能、低蛋白、低磷日粮(CK低),以及在CK低基础上分别添加③蛋白酶+植酸酶和④蛋白酶+淀粉酶+木聚糖酶+植酸酶共2种组合的酶制剂,测定了生产性能、氮、磷代谢等指标。结果表明:低营养水平日粮(CK低)导致肉仔鸡生产性能显著下降,添加2种酶制剂组合均能显著改善其生产性能和综合生产指数,达到正常营养水平日粮(CK正)的效果。2种酶制剂组合均显著降低粪便中磷、氮排放,其中以蛋白酶+植酸酶组合效果最好,按食入日粮计磷、氮排放分别比CK正降低26.06%和10.76%。结果说明,蛋白酶+植酸酶组合更有利于提高氮、磷利用率进而降低肉仔鸡粪便氮、磷的排放。  相似文献   
74.
笼养和地面平养对肉鸡胴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一选用7日龄AA肉鸡公雏264只,试验二选用7日龄AA肉公雏鸡和北京油鸡各144只,根据体重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分别进行笼养和地面平养试验,比较不同饲养方式对肉鸡胴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笼养对肉鸡屠宰率、全净膛率、翅率、腿率、胫长、腹脂率、胸肌粗脂肪和主要脂肪酸含量无影响(P〉0.05),笼养导致肉鸡脚率增加(P〈0.05),胸肌率减少(P〈0.05)。  相似文献   
75.
试验选用成年海兰褐种公鸡和 4周龄艾维因商品代肉公鸡 ,用 Sibbald“TME”法测定豆粕、棉粕、菜粕氨基酸消化率和强饲 3种蛋白饲料后胰腺、小肠食糜蛋白消化酶比活 ,结果表明 :蛋公鸡和肉仔鸡饲料氨基酸消化率除豆粕组肉仔鸡显著高于蛋公鸡 (P<0 .0 5)外 ,棉粕、菜粕 2组没有显著差异 (P>0 .0 5)。蛋公鸡和肉仔鸡蛋白消化酶比活除菜粕组蛋公鸡胰腺胰蛋白酶原比活显著高于肉仔鸡外 (P<0 .0 5) ,豆粕、棉粕组蛋公鸡和肉仔鸡蛋白消化酶比活没有显著差异 (P>0 .0 5)。  相似文献   
76.
试验采用钴(0、2.5mg/kg)×维生素B1(20.025、0.05mg/kg)双因子试验设计,通过2次试验研究钴和维生素B12对北京鸭生产性能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添加钴显著改善北京鸭造血机能和体液免疫以及红细胞免疫功能(P<0.01),显著降低死亡率(P<0.01),对其他生产性能和胴体指标没有显著影响;高维生素B12日粮显著降低日采食量(P<0.10),显著提高胸肌率(P<0.10),但对造血机能没有显著影响。日粮添加钴显著提高血浆维生素B12含量(P<0.10),但钴与维生素B12之间无互作效应。本试验结果说明在北京鸭日粮中维生素B12含量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添加钴盐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432只艾维因肉仔鸡用于研究小麦基础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320FXU/kg)或添加750U/kg植酸酶降低日粮中0.08%的非植酸磷后,对生长性能、日粮表观代谢能、粗蛋白和植酸磷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单一添加木聚糖酶或植酸酶,还是同时添加这两种酶,都能提高1-6周龄肉仔鸡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死亡率。添加木聚糖酶可提高肉仔鸡小麦日粮的表观代谢能2.14%,增加氮的存留量2.58%。750U/kg的植酸酶完全可以降低肉仔鸡小麦日粮中0.08%非植酸磷。添加植酸酶的处理组可提高植酸磷的表观消化率43.25%,减少植酸磷排泄量55.0%。植酸酶和木聚糖酶对全期饲料转化率和植酸磷的表观消化率表现有明显的正互作效应(P<0.05)。  相似文献   
78.
日粮锰水平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用北京红鸡商品代分两阶段25 ~38 周龄和49 ~57 周龄研究玉米- 豆粕型基础日粮含锰20mg/kg 的情况下,以一水硫酸锰形式添加锰20mg/kg 、40mg/kg、60mg/kg 和蛋氨酸锰20mg/kg 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壳、蛋黄锰存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锰源及添加水平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壳品质、蛋形指数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 0 .05) ,蛋壳锰含量呈负增长,有机锰组蛋壳锰含量低于无机锰组。蛋黄锰含量却呈现正增长,以蛋氨酸锰组最高,显著高于添加20mg/kg 锰组和不添加组。由此说明锰在蛋壳和蛋黄中存留呈现相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9.
为比较农大3号蛋鸡与海兰褐蛋鸡消化生理的差异,本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选取33周龄商品代农大3号蛋鸡和海兰褐蛋鸡共72只,根据品种、体重分为4个处理,海兰褐-体重正常组和海兰褐-体重偏轻组的平均体重分别为(2.02±0.08)、(1.56±0.05)kg,农大3号-体重正常组和农大3号-体重偏轻组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46±0.05)、(1.19±0.04)kg,每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3只鸡,预试期12 d,正试期3 d。通过代谢试验测定饲料表观代谢能、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屠宰取样后检测蛋鸡消化道pH、消化酶活性、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海兰褐相比,农大3号蛋鸡饲料表观代谢能、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肌胃pH、空肠食糜淀粉酶与黏膜蔗糖酶活性、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胆汁酸与尿素氮含量均显著提高;不考虑品种因素,相较于体重正常组,体重偏轻组蛋鸡的肌胃pH、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相关性分析发现,蛋鸡表观代谢能与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回肠pH、淀粉酶活性、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总胆固醇、胆汁酸、甘油三酯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与回肠pH、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知,农大3号蛋鸡的消化、吸收、代谢功能显著高于海兰褐蛋鸡,且体重偏轻组更好。  相似文献   
80.
为研究不同蛋鸡日粮类型中添加不同来源色素对蛋黄着色及叶黄素沉积的影响,试验1在玉米-豆粕日粮中添加天然或合成虾青素,测定蛋黄色度值(RYCF)和蛋黄中叶黄素含量;试验2在玉米-豆粕和小麦-豆粕日粮中添加混合天然色素(橙黄素∶辣椒红素=1∶1),测定RYCF及叶黄素含量。结果显示:天然虾青素对蛋黄着色无显著影响(P>0.05);合成虾青素可以显著提高RYCF(P<0.05)。不同来源虾青素对叶黄素的沉积无显著影响(P>0.05)。小麦日粮中添加混合天然色素可以显著提高蛋黄叶黄素含量和RYCF(P<0.05),且RYCF与蛋黄叶黄素含量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对混合色素添加量与RYCF进行拟合,预测RYCF达到8时,需添加混合天然色素2 340 mg/kg。结果表明:合成色素不会增加蛋黄叶黄素含量。在小麦-豆粕基础中添加1.2 g/kg的天然色素可以改善蛋黄色泽,若使RYCF达到8则需添加混合色素2 662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