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7篇
  29篇
综合类   7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ASI法与常规法测定湖北旱地土壤有效养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用ASI法与我国常规分析方法测定了湖北省3大类旱地土壤共153个样品的有效P、K、Fe、Mn、Cu、Zn、Ca和Mg的含量,并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由于提取剂本身的特性、浸提浓度、水土比和作用时间等测定条件不同,由两种方法得到的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数值也各不相同,但是ASI法对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值与我国常规分析方法的测定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2.
沼液施用量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2008年在湖北省房县、恩施市和利川市3个试验点进行了烤烟沼液适宜施用量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沼液对烟株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增加团棵期的叶长、叶宽、株高,提高生物量,促进烟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与积累,并且对烟株的生育期没有明显的影响;烟叶经济性状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产量、产值方面在不同处理间的差异达到了5%显著水平或1%极显著水平,以施用7 500 kg/hm2沼液处理的烤烟产量、产值最好,相比对照而言,增产幅度为3.8%~17.0%,增值幅度为1.4%~17.5%;并且7 500 kg/hm2沼液处理可提高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改善烟叶的评吸品质。  相似文献   
93.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肥力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长期稻虾共作是提高稻田肥力的有机生态途径。研究该模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该模式的可持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连续10年 (2005—2015) 中稻单作和稻虾共作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5年10月中旬水稻收获后,按照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 土层采集土样,分析不同土层中总有机碳 (total organic carbon,TOC)、土壤微生物量碳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可溶性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易氧化有机碳 (easily-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 和颗粒有机碳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 含量,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计算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同时分析了与土壤碳、氮和磷代谢有密切关系的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  1) 相对于中稻单作,稻虾共作显著增加了各土层中TOC、POC和DOC含量,增加30—40 cm土层中MBC含量以及10—40 cm土层中EOC含量;2) 稻虾共作显著提高了10—30 cm土层中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碳库管理指数在10—20 cm和20—30 cm土层中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了52.7%和58.2%;3) 稻虾共作模式下,0—20 cm土层中小于0.053 mm粉–黏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而在20—3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4) 与中稻单作相比,稻虾共作土壤脲酶活性在10—20 cm土层显著降低了16.7%,而在20—30 cm土层纤维素酶活性显著提高了28.0%;5) 除DOC外,TOC、POC、MBC与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长期稻虾共作提高了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特别是提高了20—30 cm土层纤维素酶活性,促进了根茬等有机物的分解,提高了该层次各粒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加大了水稻根系的下扎深度,改善了固持速效养分的能力,从而提升了稻田土壤生物肥力。  相似文献   
94.
为研究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对水稻土团聚体数量、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依托始于201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泡无秸秆还田(W)、冬泡+秸秆还田(WS)和冬泡+秸秆还田+养虾(WSC)3个处理,采集各处理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1~2 mm粒级为主,在冬泡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2 mm团聚体比例、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贡献率,且增加了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相对于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土壤>2 mm和>1~2 mm团聚体比例显著提高了19.8%和6.5%,而0.053~0.25 mm团聚体比例则显著下降了9.2%,且>0.25 mm的团聚体数量、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分别提高了7.8%、20.6%和37.5%。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较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6.2%、34.0%和23.1%,且显著提高了<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研究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养殖促...  相似文献   
95.
稻草还田和非稻季持续淹水是我国最重要的稻田管理方式之一,此种管理方式下稻田碳排放并不清楚。本研究以江汉平原中稻-冬闲制度为对象,探讨稻草还田耦合非稻季持续淹水对稻季碳排放的影响,为准确评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在稻草秸秆全量覆盖还田下,非稻季自然排水比持续淹水显著降低稻季CH4累积排放量,稻季第一次排水晒田之前CH4排放占总排放量的80%以上;非稻季持续淹水使稻季CO2累积排放量比自然排水稍有降低,CO2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一次排水晒田之后,占总排放量的60%左右。非稻季淹水降低稻季土壤NO3--N、NH4+-N和DOC浓度以及10 cm土层土壤Eh值,但使乙酸浓度升高,这可能是稻草还田耦合非稻季淹水导致CH4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
黔北烤烟双行凹垄全生育期地膜覆盖适宜施氮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在双行凹垄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条件下,肥料N、P2O5、K2O保持1.00∶1.22∶2.73不变时,黔北中等肥力旱地土壤栽培烤烟适宜的施氮量。结果表明,在82.5~105.0kg/hm2的施氮量范围内,增加施氮量能促进烤烟早发,随生育期的推进,不同处理烤烟农艺性状的差异有所缩小。随施氮量的增加,烤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上等烟率上升,烟叶的单位面积产值和均价均与施氮量表现为二次函数关系。综合而言,黔北中等肥力旱地土壤采用双行凹垄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烤烟最适宜的施氮量为90kg/hm2。  相似文献   
97.
攀枝花烟区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攀枝花烟区750份耕层土壤样品进行了交换性钙、镁的分析.结果表明:攀枝花市植烟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在0.07 ~19.67 cmol/kg范围内,平均为2.49 cmol/kg,有47.73%的植烟土壤交换性钙总体较缺乏.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在0.03~6.03 cmol/kg范围内,平均为0.97 cmol/kg,交换性镁容量缺乏土壤占28.40%.土壤交换性钙镁比在0.06~24.88范围内,平均为3.21,有87.87%的土壤存在生理性缺钙的风险.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和交换性钙镁比值与海拔高度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8.
黔北旱地烤烟适宜起垄高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黔北烟区缓坡旱地土壤,与培土措施配套,15~25cm的起垄高度有利于烤烟生长发育和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改善烟叶经济性状和品质、促进土壤保水.相对于35cm起垄高度,15cm起垄高度处理的产量、产值分别增加13.90%、17.67%,25cm起垄高度的增加幅度分别为16.53%和23.16%.试验以15cm和25cm垄高处理烟叶的内在化学成分舍量及其协调性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9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红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var. utili Tsen et Lee)废弃物还田以及化肥减施对四季豆产量和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红菜薹废弃物半量和全量还田四季豆产量分别增加了13.41%和29.43%,与红菜薹废弃物全部还田相比,全部还田+化肥用量减施30%使得四季豆产量降低了25.41%;与单施化肥相比,全部还田+化肥用量减施30%处理四季豆生物量增加了9.38%。红菜薹还田氮素、磷素和钾素累积量分别较单施化肥处理增加了18.72%~32.55%、6.35%~38.22%和5.73%~41.87%,且富集的氮、钾主要存在茎、叶片和果实中。  相似文献   
100.
连续两年(2014—2015年)在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3个耕作深度和4个施肥水平对稻田土壤紧实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栽插前深耕(30 cm)相对于浅耕(10 cm)和中耕(20 cm)对土壤的扰动较大,但经过整个水稻大田期沉降之后,对表层土壤的紧实度影响很小,能明显降低中层土壤的紧实度,能明显增加下层土壤的紧实度,形成"上松下紧"的结构,但耕作深度对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在氮(N)、磷(P2O5)、钾(K2O)按1∶0.5∶0.8配比的条件下,用线性+平台模型确定的中稻氮肥最合理用量为156.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