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87篇 |
免费 | 140篇 |
国内免费 | 8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65篇 |
农学 | 178篇 |
基础科学 | 272篇 |
162篇 | |
综合类 | 1213篇 |
农作物 | 111篇 |
水产渔业 | 169篇 |
畜牧兽医 | 834篇 |
园艺 | 205篇 |
植物保护 | 1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0篇 |
2023年 | 94篇 |
2022年 | 82篇 |
2021年 | 114篇 |
2020年 | 112篇 |
2019年 | 113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177篇 |
2013年 | 144篇 |
2012年 | 150篇 |
2011年 | 157篇 |
2010年 | 169篇 |
2009年 | 137篇 |
2008年 | 131篇 |
2007年 | 128篇 |
2006年 | 111篇 |
2005年 | 100篇 |
2004年 | 84篇 |
2003年 | 109篇 |
2002年 | 95篇 |
2001年 | 134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72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4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甘肃小陇山林区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陇山林区4种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法测定容重、孔隙度、贮水能力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主要林分类型土壤容重大小依次为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林、针阔混交林、锐齿栎林,其均值为1.434、1.424、1.396、1.280g.cm-3;孔隙度大小依次为锐齿栎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林;各林分类型土壤随着土层厚度增加,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及饱和持水量都呈现递减趋势;各林分类型土壤贮水能力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锐齿栎林、日本落叶松林,其中针阔混交林土壤贮水能力最强,为916.0t.hm-2,日本落叶松林贮水能力最弱,为837.0t.hm-2。 相似文献
52.
53.
丘陵区菌渣还田对稻田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渣与化肥配施的方法,研究丘陵区菌渣还田对稻田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稻生育期的推进,稻田土壤的pH值呈"先上升后有所降低"的趋势。土壤pH值随菌渣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灌浆期在化肥50%+菌渣100%时,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在化肥用量一致的情况下,随菌渣用量的增加,大部分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灌浆期在无菌渣的条件下,土壤全氮含量随化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说明单施化肥能促进作物吸收利用土壤中的氮素。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有些不同。稻田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变化主要受磷素易移动性和菌渣与化肥配施的互作效应影响,在当地化肥用量为50%时,施用大量菌渣会促进土壤对速效磷的释放;而在化肥用量为100%时,随着菌渣用量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却没有相应地增加反而先升高后降低了。 相似文献
54.
55.
本文以怀化市鹤城区坨院办事处桐形村为例,介绍了当前城郊结合部位流动人口的现状与特点,阐明了这部分流动人口给计划生育管理增添的难度。对此,该办事处积极应对,通过加强宣传、理清工作思路、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大对流动人口的人文关怀等措施,使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56.
57.
近年来,环保型发展理念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各个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开始提升日常,并且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非常复杂,涉及更多的环节,在众多参与因素中,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占据较大的作用与比例.为了不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园林配置的原则,本文对当前... 相似文献
58.
59.
以庄河大骨鸡为试验材料,利用PCR-RFLP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分析了IGF-Ⅰ基因5'非编码区的遗传分布、群体杂合性等遗传信息及其对多态性与屠宰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基因存在DD、DB、BB 3种基因型,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445、0.300和0.255,D基因和B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595和0.405,多态信息含量为0.275 6,属于中度多态;BB型个体的活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腿肌重、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分别显著的高于DD型和DB型(P<0.05),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DB型和DD型各性状间不差异(P>0.05)。IGF-Ⅰ基因的BB型对鸡的屠宰性状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