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57篇 |
免费 | 63篇 |
国内免费 | 20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61篇 |
农学 | 235篇 |
基础科学 | 272篇 |
240篇 | |
综合类 | 1111篇 |
农作物 | 67篇 |
水产渔业 | 142篇 |
畜牧兽医 | 528篇 |
园艺 | 210篇 |
植物保护 | 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95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101篇 |
2018年 | 106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90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146篇 |
2013年 | 135篇 |
2012年 | 157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46篇 |
2009年 | 132篇 |
2008年 | 131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128篇 |
2004年 | 123篇 |
2003年 | 87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4篇 |
1977年 | 5篇 |
1964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基于坡耕地改造或演变的7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碳组分及碳库各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坡耕地相比,其余土地利用方式均能提高土壤碳固持能力,增加土壤碳组分含量、土壤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其中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及非活性有机碳(NLOC)含量分别较坡耕地增加了42%~125%,36%~136%和31%~161%,总的来说天然灌木林和人工乔木林的改善作用最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LOC/TOC为46.00%~57.29%,活度(A)为0.87~1.44,其中果园、天然灌木林和梯田的活度最高。土壤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主要化学指标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固持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2.
综合性公园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在植物保护方面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植物保护方面需要根据综合性公园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方法,以尽量减少病虫害的侵害,从而使公园的环境更加优美。 相似文献
143.
束丝藻(Aphanizomenon)是一种丝状固氮蓝藻,具有入侵性且易暴发有害水华。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下束丝藻的扩张已然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其广泛分布在温带、热带水体中,因其能合成藻毒素和异味物质而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功能,威胁饮用水安全和人类健康。束丝藻耐低温、喜低光,在偏碱性、低氮高磷水体中增殖较快,并凭其固氮、储磷以及释放藻毒素、形成群体胶鞘等独特生态策略使其在种间竞争以及群落结构演替中获得较大竞争优势,成为优势种群。鉴于束丝藻的危害性和扩张性,本文从束丝藻的生理生态特性、分布特征、竞争优势及其关键驱动因子等研究前沿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束丝藻种群竞争优势形成机制,有效防控束丝藻水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4.
为明确不同茬口对后茬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黄金苗为试验材料,对玉米、大豆、高粱、向日葵和谷子5种不同茬口的谷子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高粱和向日葵4种茬口处理的谷子生育期比谷子茬口处理晚1~3 d,其中玉米茬口处理的生育期最长;各茬口处理谷子的株高、穗长、穗粗、穗重、单株粒重等均高于谷子茬口处理;各茬口处理下的谷子草重和根重表现相同,玉米茬口最重,谷子茬口最轻;各茬口处理谷子产量高低表现为玉米>大豆>高粱>向日葵>谷子,分别较谷子茬口高49.5%、40.6%、28.3%和1.2%,其中玉米茬口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玉米茬口可以有效提高谷子产量,适宜在当地推广应用,其次是大豆茬口,谷子茬口不宜种植谷子。 相似文献
145.
染色体重排是一种可能导致DNA片段丢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机制,从而改变基因组结构,为创造新的变异性状提供可能。植物染色体重排事件的准确鉴定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它们在植物演化和作物育种中的作用。该文深入探讨了植物染色体重排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植物染色体重排的自然发生和人工诱导的技术方法,阐述了植物染色体重排的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高通量测序鉴定方法。同时,系统总结了植物染色体重排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结合具体实践,着重强调了染色体重排技术在提高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改良农作物的重要性状、增强农作物的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极具优越性。然而,目前染色体重排的发生概率较低,技术上仍存在挑战,需要更多精准的工具和策略来实现染色体片段的精准定位和重排。通过全面了解染色体重排及其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和育种家可以更好地利用植物基因组,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相关研究不仅为深入认识植物基因组提供新途径,也为未来创新作物育种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挖掘植物基因组的多样性和可塑性,染色体重排技术有望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提供更多可能性,对解决全球日益严峻的... 相似文献
146.
147.
148.
149.
150.
施肥处理对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酶活性和水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评估长期施肥处理对黄土丘陵区川地农田土壤酶活性以及水溶性碳、氮的影响,以黄土高原安塞站川地农田定位试验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以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和单位有机碳酶活性作为评价微生物活性新途径的可行性,以及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总氮和水溶性碳氮比的变化特征.试验共设九个处理,分别为N(氮肥)、P(磷肥)、M(有机肥,羊粪)、N+P、N+M、P+M、N+P+M,另加空白对照CK(不施肥)和裸地BL(无作物,不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除了过氧化氢酶,其他三种土壤酶活性都是表层高于下层,而且有机肥参与的处理土壤酶活性要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初步分析发现有机质含量越高,单位有机碳酶活性值越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和水溶性氮的含量,WSOC/WSTN对于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要比C/N更为敏感.相关分析表明,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氮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脲酶、蔗糖酶、磷酸酶三种酶都达到极显著相关关系,与过氧化氢酶未达到显著相关.总体研究发现,施化肥并不能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但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及水溶性碳、氮含量,施肥方式的差异影响着土壤酶活性;单位有机碳酶活性的响应规律和传统酶活性的规律并不一致,其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