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7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林业   366篇
农学   150篇
基础科学   198篇
  324篇
综合类   1708篇
农作物   213篇
水产渔业   182篇
畜牧兽医   746篇
园艺   290篇
植物保护   87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黄土质地对坡面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质地对坡面侵蚀的影响,并探讨了降雨、地形(坡度和坡长)及黄土土质对坡面侵蚀的综合作用。试验设计包括3种质地黄土(黄绵土、黑垆土和塿土)、4个坡度(10°,15°,20°和25°)、2个坡长(5m和10m)和2个总降雨量相同的降雨强度(90,120mm/h)。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塿土降雨过程中入渗缓慢,产流时间快于黑垆土与黄绵土,塿土坡面的径流总量高于黑垆土和黄绵土坡面。坡度对单宽产流率无影响。各因子按对单宽产流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坡长、雨强、粘粒含量和有机质;各因子按对单宽产沙量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坡长、土壤颗粒几何平均直径、雨强、有机质含量和坡度。  相似文献   
122.
连续施氮对玉米产量稳定性及其增产潜力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7年的定位试验(2007~2013年),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辽北地区玉米产量稳定性、可持续性及其增产潜力的影响。试验氮肥用量从低到高共设N0(不施氮)、N_1(138 kg hm~(-2))、N_2(241.5 kg hm~(-2))、N_3(345 kg hm~(-2))4个水平。结果表明,施氮可以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在一定范围内产量和产量稳定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N2处理的产量(平均产量9598.1kg hm~(-2))和增产率(70.7%)最高,年际间变异系数最小,相应的稳定性最高;N_3处理虽然施氮量比N_2处理增加43%,然而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并没有显著提高。根据7年的平均产量研究结果得出肥料-产量效应函数,曲线符合报酬递减率,可知玉米增产潜力为1279.3 kg hm~(-2),由此说明辽北地区的玉米单产还有很大的增产空间。  相似文献   
123.
为进一步研究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的产生与水土流失强度之间的关系,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六盘水市水土流失及石漠化解译数据为基础,对其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六盘水市平均水土流失率为42.89%,其中非喀斯特区水土流失率高达47.33%,超过六盘水市水土流失率的平均值,且高于任何等级石漠化的水土流失率;在喀斯特区域,仅有轻度石漠化区水土流失率超过六盘水市水土流失率的平均值,其水土流失率为43.14%,潜在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等区域的水土流失率均低于平均水土流失率,分别为40.94%、40.03%、36.67%。  相似文献   
124.
中国土壤侵蚀研究重大成就及未来关键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中国土壤侵蚀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该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分析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关键研究领域,旨在为中国水土保持及区域生态建设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多年的土壤侵蚀研究野外调查和学术研究工作经验,对中国土壤侵蚀的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经过多次学术研讨,并与同行权威专家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结果] 中国土壤侵蚀研究领域近百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中国土壤侵蚀研究未来应从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完善推广及精度评价,坡面径流计算方法及模型构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水槽试验结果的代表性及真实性评价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并关注土壤侵蚀过程机理、模型应用、技术方法、响应评价、瓶颈问题等议题的研究。[结论] 近百年来的研究实践证明,中国土壤侵蚀研究只有立足于国情,根据中国土壤侵蚀特点、研究现状及社会需求的变化确定和调整研究方向,才有可能取得标志性成果。同时,在国家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土壤侵蚀研究也要调整思路和研究重点。此外,水土保持工作还应与国家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以先预防,少扰动为主,改变过去先破坏再治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5.
不同粒径黄绵土的溅蚀规律及表土结皮发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琴娟  蔡强国  胡霞 《土壤学报》2007,44(3):392-396
溅蚀是土壤侵蚀过程的开始,为侵蚀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对侵蚀过程的深入了解。本文选择了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黄绵土,通过对不同粒径的土样进行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土壤颗粒的溅蚀规律和表土结皮的形成过程,以及溅蚀率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土样的溅蚀量差异明显,粒径在0.15mm附近的土壤颗粒最易被溅蚀;在一定的降雨历时内不同粒径土样的表土结皮发育完善程度不同,据此可以很好地解释溅蚀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6.
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鄱阳湖区耕地整理规划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区域耕地质量评价是耕地整理的基础工作,为耕地整理专项规划、耕地整理项目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耕地整理的基本要求出发,选取耕地自然条件和耕地利用条件2个基本因素,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侵蚀、地形坡度、排灌状况、田间道路状况、田块规整度等8个影响因子,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将环鄱阳湖区12县(市)的耕地分成4个等级,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各区域耕地质量主要限制因子,提出可行性耕地整理措施,为区域耕地整理宏观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7.
对Triad im efon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两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Triad im efon在红壤中半衰期分别为3.68d和8.77d,水稻土中分别为3.69d和7.63d,其降解受温度影响较大。批量法研究的Triad im efon在四种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的试验结果表明Triad im efon在土壤中的吸附符合Freund lich经验公式;Kd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吸附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吸附常数Koc为259,表明Triad im efon在土壤中的移动性为中等:在土壤中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土壤中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28.
选取油菜秸秆为试验原料,采用浸渍法对MCM-41分子筛进行不同负载量的La改性,利用La/MCM-41分子筛在两段式反应器上进行生物质真空热解在线催化提质制备生物油的试验研究。通过XRD、SEM、Py-IR等方法对MCM-41分子筛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了金属La的引入对生物油有机相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La改性后的MCM-41保持了载体高度有序的六方型结构,且La/MCM-41表面B酸和L酸的酸量进一步增强;La/MCM-41分子筛能有效降低生物油有机相中酸、醛、酮类等物质的含量,提高烃类物质的含量;当La负载量为5%时,生物油有机相产率增加到18.83%,p H值显著提高并趋向中性,有机相热值高达33.69 MJ/kg,有机相中烃类物质相对峰面积达到34.59%,且以单环芳香烃为主。  相似文献   
129.
对可食性膜的种类、特性、保鲜机理及其在切分果蔬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可食性膜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今后对可食性膜的研究探讨提供基础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0.
土壤容许流失量研究的方法--以东北典型黑土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国内外土壤容许流失量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的应用及研究方法。对东北典型黑土分布、形成、及其侵蚀现状做了阐述。结合前人经验对东北典型黑土区丁值的确定进行了方法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