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篇 |
农学 | 12篇 |
基础科学 | 12篇 |
6篇 | |
综合类 | 56篇 |
农作物 | 33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33篇 |
园艺 | 8篇 |
植物保护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飞虱叶蝉遍布亚洲,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褐稻虱(BPH)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WBPH)Sogatella furcifera,二点黑尾叶蝉(GLH)Nephotettix virescens,电光叶蝉(ZLH)Recilia dorsalis都侵食水稻植株,并且还能传播病毒病,这往往比单纯侵食为害所造成的减产更为严重。鉴于此类害虫的经济重要性,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饲养和水稻品种抗性筛选计划。已鉴定出多种抗源和投放了大量的商业品种。由于这两类害虫种群内各生物型的选择,因此应着重于培育具有新的抗虫基因品种。下 相似文献
32.
稻纵卷叶螟(Cnapha locrocis medi-nalis)分布于南亚、东南亚,近年来,其重要性有明显的提高。通常,在高氮的田块及靠近树林旁边的稻田虫口最高。幼虫吐丝卷叶并在卷叶中取食,破坏叶绿层。在严重危害的稻田,稻苗枯褐和呈虱烧状塌圈。在稻苗孕穗期发生常造成损失。国际水稻研究所已经提出试虫饲养、抗虫材料筛选和抗性机制测定的方法。在国际水稻所的筛选中和国家的育种计划中,已经选育出一批抗虫品种。卷叶螟的饲养在温室和养虫棚饲养卷叶螟,大部分过 相似文献
33.
飞播营造针阔叶混交林试验协作组 《林业实用技术》1993,(5)
1987~1991年,协作组选用马尾松、未荷、枫香、漆树、野漆树、山乌桕、黄檀、毛白檀、黑荆树、胡枝子、黄荆等树种,进行了混交树种的选择、混交方式、种子处理技术、植被处理与成效,主要飞播树种的成苗规律和飞播作业技术等专题研究。经过5年试验研究,基本上掌握了飞播建立针阔叶混交林的技术关键,为今后开展大面积飞播混交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35.
本文概述了1975年以来福建省水稻品种抗瘟性研究的进展。(1)从近万份种质材料中筛选出59份叶瘟、穗颈瘟反应在0~3级的抗源,其中16份材料分别用福建省7群3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接种鉴定,其抗小种率超过或相当于“赤块矮选”、“特特普”和“城堡1号”。(2)1975年以来,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由6群20个小种至7群49个小种,年际间有所变动。15年间优势小种群出现过四次较大的变化,即1978年以前,闽东南沿海平原以ZG群为优势群,闽西北山区以ZB群为优势群,龙岩地区ZB、ZG并列为优势群;1979~1982年,全省以ZB群为优势群;1983~1987年,ZB、ZC、ZG和ZA等多群小种趋于均衡状态;1988~1990年,ZB群小种回升为优势群。(3)1983~1990年,育成和引进43个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品种审定,其中本省育成35个,多数新育成品种(组合)的抗瘟性有显著提高;在抗瘟育种研究过程中,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抗病育种程序;探索了用稻瘟病菌毒素粗提液为外源胁迫因素,在细胞水平上筛选抗瘟突变体(或品种)的可能性。(4)对15个抗源品种的抗病性作了初步的遗传分析。(5)初步明确了水稻品种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关系,并设想通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作为评价品种抗病性的指标。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进一步提高抗稻瘟育种水平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6.
六十年代中后期,在南亚、东南亚、东亚和南太平洋群岛等地,褐稻虱(BPH)Nilaqar-Vata Lugens(Stal)虫口猛增,上升为水稻的主要害虫。它不仅直接为害水稻,而且是水稻草丛矮缩病毒的传播媒介。伴随着褐稻虱的猖獗,水稻草丛矮缩病大流行,加重了对水稻生产的威协。据1977年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召开有关科学家座谈会保守的估计,上述地区的一些国家,如印度、印尼、菲律宾、日本、南朝鲜以及我国的台湾省等,由于褐稻虱猖獗和水稻草丛矮缩病的流行,造成稻谷损失 相似文献
37.
1880年Saccardo提出两个属名Pyricularia和Dactylaria;引起稻瘟病的真菌曾用过这两个属名。他首先也拼为Pyricularia,后来又改为Piricularia。1881年,Cavara第一个描述稻瘟病菌并定名为P.oryzae。1882年Briosi和Cavara再次发表相同的描述。一种寄生真菌No.188,如P.oryzaeSP.nov,同年在Cavara的著作中再次称为P.oryzae sp.nov。曾经在许多禾本科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寄主上记述这个属名的许多种类。一些研究工作者认为应把他们拼为一种或少数几个种。另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38.
39.
探讨绿肥用油菜还田时期对干物质腐解与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地区油菜用作绿肥及后茬作物减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尼龙网袋埋田法研究了绿肥油菜初花期(G1)、盛花期(G2)和角果成熟期(G3)还田的干物质腐解与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G1 处理油菜还田干物质量比G2 和G3 处理显著减少45.43% 和46.87%;G1 和G2 处理还田时碳含量低于G3 处理,G1 处理氮和磷含量最高,分别为28.17 和5.21 g/kg,钾含量表现为G1>G2>G3,G1 与G3 处理差异显著。绿肥油菜还田后分快速、中速和慢速腐解3 个阶段,持续期分别为还田后0 ~ 17、18 ~ 45 和46 ~ 123 d,阶段内累积腐解率分别达44.27% ~ 66.87%、12.56% ~ 29.18% 和4.49% ~ 13.81%,最终累积腐解率达60.53% ~ 91.87%;G1 和G2 处理间腐解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G3 处理。绿肥油菜还田后碳、氮、磷和钾释放率与腐解率对应亦表现为前期快速释放、中期缓慢释放、后期趋于平稳的规律,且养分累积释放率均表现为钾> 碳> 氮> 磷。经腐解,G1 处理碳、氮、磷和钾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4.70%、92.97%、88.76% 和93.26%,G2 处理分别为84.25%、86.32%、86.51% 和92.52%,G3 处理分别为72.52%、59.97%、68.54%和87.67%;G2 处理氮、磷和钾释放量最高,分别为125.15、22.88 和50.42 kg/hm2,且G2 处理氮、磷释放量显著高于G1 和G3 处理,G2 处理的钾释放量与G3 处理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华北地区绿肥油菜在盛花期还田干物质量大且氮、磷、钾释放量最高,是最适宜的还田时期,可为下茬作物减施化肥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