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71篇
农学   67篇
基础科学   66篇
  39篇
综合类   380篇
农作物   87篇
水产渔业   44篇
畜牧兽医   172篇
园艺   93篇
植物保护   6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51.
试验旨在探索使较高比例的淋巴细胞富集在有丝分裂G2/M期的最佳条件。运用植物血凝素(PHA)和刀豆蛋白A(ConA)对淋巴细胞进行刺激使其增殖,培养一定时间后加秋水仙素对淋巴细胞进行同步化处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2/M期的细胞数量进行比对,观察试剂的最佳作用浓度和加秋水仙素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采用PHA和Con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最佳作用浓度是60和5 μg/mL,且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培养45 h再加秋水仙素处理5 h G2期的比例最高为58.38%。结果提示,就绒山羊的淋巴细胞来说,ConA刺激绒山羊淋巴细胞增殖的效果比PHA好,且摸索出细胞G2/M期的时间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2.
蒙古高原中部草地土壤冻融过程及土壤含水量分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利用土壤剖面的温度、湿度观测数据,结合气象资料初步分析了蒙古高原中部典型针茅草原在季节转变过程中(2003~2004年)的土壤冻融过程和土壤含水量分布动态。研究表明,0~150cm深度范围的土壤完全冻结天数为154~160d。冻融日循环主要发生在表层0~5cm。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剧烈,与地温有较好的一致性。0~10cm深度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土层。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季节波动性变小。冻结过程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春季草地植被返青。  相似文献   
153.
为了克隆条锈菌诱导上调表达的小麦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SAMDC)基因并研究其在小麦感病、抗病单株苗期抗条锈病防御反应中的作用,以大麦(Hordeum vulgareL.)SAMDC全长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采用电子克隆、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和RT-PCR方法,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CYR32侵染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L.)抗条锈病新种质NR1121中分离出1个新的小麦SAMDC基因家族成员,命名为TaSAMDC2(GU016570)。TaSAMDC2基因cDNA序列全长2 003 bp,5′非翻译区区域和一个带有Poly(A)的3′非翻译区区域长分别为553和283 bp;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 167 bp,编码388个氨基酸,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酶原剪切位点和PEST结构域。基因组序列全长2 539bp,位于5′UTR存在一个526 bp长的内含子序列,内含子的剪切位点均符合真核生物GT-AG规则。同源序列分析表明,TaSAMDC2与来自大麦、水稻(Oryza sativaL.)、玉米(Zea maysL.)、一粒小麦(TriticummonococcumL.)4种植物SAMDC蛋白的相似性分别为95.0%、85.0%、80.0%和80.0%。半定量RT-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TaSAMDC2的表达受条锈菌诱导,小麦苗期经条锈菌侵染后,在抗病材料中,该基因于48 hpi上调表达至最高水平,而在感病材料中先下调、上调表达至最高水平明显滞后。结果提示,分离到的是一个条锈菌CYR32诱导后上调表达的小麦SAMDC基因,该基因可能参与了小麦的抗条锈病反应。  相似文献   
154.
不同叶位叶片对水稻籽粒充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8个水稻品种,抽穗期进行剪叶处理,研究不同叶位叶片对籽粒充实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叶降低水稻的成粒率、粒重,尤其对后开花的籽粒影响较大,从而降低籽粒产量.各部位叶片对弯曲穗型品种的籽粒充实作用大小依次为剑叶>倒二叶>其他叶片,而半直立穗型品种剑叶影响最大.剪叶处理会显著增加空秕粒率.半直立穗型品种各叶片对产量影响差异较小;弯曲穗型品种剑叶对产量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各叶片,且剑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弯曲穗型品种远大于半直立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55.
阿夫及其衍生小麦品种(系)的SSR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小麦骨干亲本阿夫(Funo)遗传物质在其衍生品种(系)的传递规律,用247对SSR引物对阿夫和8个阿夫子一代衍生品种(系)的亲本进行分析,发现有3个标记Xwmc398 (178 bp, 151 bp)、Xgwm400(180 bp, 149 bp)和Xgwm268(191 bp)在阿夫上有稳定、清晰的特异带。以筛选的特异引物对5个阿夫系选品种和255个阿夫衍生品种(系)进行了SSR分析。结果表明,Xwmc398在5个系选品种中均有阿夫的特异带,而Xgwm400只在安选2号,Xgwm268只在扬麦1号具有阿夫特异带。Xwmc398在阿夫子一代至子六代衍生品种(系)中的遗传频率分别为52.8%、38.4%、16.7%、0.0%、0.0%和0.0%, 平均为32.2%;Xgwm400的相应遗传频率分别为32.1%、19.2%、41.7%、33.3%、20.0%和0.0%,平均为26.7%;Xgwm268的相应传递率分别为22.6%、34.4%、11.1%、12.1%、0.0%和0.0%,平均为24.7%。表明SSR位点Xwmc398、Xgwm400和Xgwm268在阿夫衍生品种(系)中有明显的传递。  相似文献   
156.
不同成熟度花生种子萌动期低温对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内培养箱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成熟度花生种子萌动期低温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成熟度的种子受萌动期间低温的影响不同.种子成熟度好,活力强,抗低温能力强,出苗率高,幼苗根系发达、生长迅速整齐,单株叶面积大,有利于形成壮苗;叶片NR活性强,叶绿素含量高,有利于干物质积累.种子成熟度差,萌动期遭遇低温受影响较大,不利于壮苗,势必影响中后期植株的生长发育,降低产量.  相似文献   
157.
水稻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水稻穗部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方法]以3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测定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成熟期穗茎角,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每穗成粒数、空秕粒数、千粒重等穗部性状,研究水稻穗部性状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源库等之间的关系。[结果]每穗颖花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着粒密度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二次枝梗数对增加每穗颖花数和着粒密度的作用较大。着粒密度与穗茎角、穗长呈二次曲线关系。穗茎角、穗长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着粒密度、粒叶比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当着粒密度为9—12粒/cm、粒叶比在1.1—1.2粒/cm^2时水稻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为水稻理想株型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8.
本研究选用8个水稻品种,于抽穗期标记每个分蘖的具体抽穗时间,在成熟期取样考查垩白性状,包括垩白率、垩白面积、垩白度.将垩白性状与不同抽穗期作X,Y散点图,得出r2值,通过rα值检测,确定回归方程的真实性.结果表明,水稻不同的抽穗期对试验所选8个试材垩白性状的影响以垩白面积最大,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到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9.
番茄嫁接育苗增产效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夏秋番茄嫁接育苗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嫁接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青枯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增强番茄的耐旱、耐湿、耐寒和抗逆性,延长采收期,大幅度提高番茄产量。  相似文献   
160.
白湖农场施用控失肥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同等养分常用化肥相比,控失肥能够提高水稻群体的总粒数、成穗率和千粒重,提高氮素利用率16.6%;土壤化验结果分析表明,控失肥对土壤中流动性较强的全氮和速效钾有明显的控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