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3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40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1.
为获得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FOC)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采用稀释涂布平板和平板生长对峙法从健康黄瓜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FOC具有强拮抗能力的拮抗细菌,并从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全细胞脂肪酸分析及16S rRNA和gyr B基因序列相似性对拮抗能力最强的菌株进行鉴定,同时测定拮抗菌无菌过滤发酵液对FOC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评价其发酵液对盆栽和大田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从健康黄瓜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23株对FOC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其中菌株FJ17-4对FOC抑菌作用最强,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FJ17-4抑制FOC引起菌丝畸形、扭曲、膨胀、皱缩、缠绕等异常现象。10%无菌过滤液对FOC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70.96%和85.40%。50倍发酵液、菌体悬浮液和无菌过滤液盆栽防治效果分别为70.20%、58.87%和47.80%,大田防治效果分别为69.53%、58.46%和36.12%。综上,FJ17-4能有效抑制FOC,对黄瓜枯萎病具有显...  相似文献   
92.
为猕猴桃黑斑病抗性品种利用、选育和药剂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菌饼接种法测定江西省奉新县23个猕猴桃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大小;选取室内对黑斑病菌具有强毒力的6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3个品种中10个免疫、8个抗病、5个感病;1%申嗪霉素SC和50%咪鲜胺锰盐WP对猕猴桃黑斑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这两种药剂对猕猴桃果腐病也有较好的兼防效果。基于研究结果认为目前奉新大多数猕猴桃品种对黑斑病高抗或抗病,少数表现感病;建议生产上交替使用申嗪霉素和咪鲜胺锰盐开展猕猴桃黑斑病的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93.
由扁桃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amydalina)引起的桃实腐病是为害桃树果实的一种重要真菌性病害。为了能筛选到对该病菌具有强毒力的杀菌剂,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用8种供试药剂对桃实腐病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00g/L氟硅唑(EC)的毒力最强,其EC50值为0.0770μg/mL;其次为125g/L氟环唑(SC),10%苯醚甲环唑(WG),300g/L苯甲?丙环唑(EC)和500g/L异菌脲(SC),它们的EC50值分别为0.2343μg/mL、0.2946μg/mL、0.4184μg/mL和0.4773μg/mL;70%丙森锌(WP)的毒力最弱,其EC50值达到2.1958μg/mL。根据毒力测定结果,我们认为400g/L氟硅唑(EC)可以作为桃实腐病田间药效试验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94.
为了筛选出防治猕猴桃黑斑病和果腐病的有效诱抗剂,对6种诱抗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芸苔素内酯和香菇多糖对黑斑病的防效显著,阿泰灵和赤.吲乙.芸苔的防效其次,超敏蛋白和氨基寡糖素的防效较差;阿泰灵对果腐病的防效较好,氨基寡糖素和芸苔素内酯其次,赤.吲乙.芸苔、超敏蛋白和香菇多糖几乎无效果。建议生产上选用芸苔素内酯、香菇多糖或阿泰灵对猕猴桃黑斑病和果腐病进行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95.
【目的】明确江西省奉新县猕猴桃黑斑病病原菌种类,筛选防治该病害的有效药剂。【方法】从奉新县果园中随机采集40个呈典型症状的猕猴桃黑斑病病果,采用PDA培养基按照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病菌分离和纯化。从获得的菌株中选择代表性菌株HB-1进行病菌鉴定和药剂筛选。在测定其致病性的基础上对其培养性状、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链形态进行观察,并测量其分生孢子大小。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和病菌形态大小,参考相关文献,对病原菌进行种类归属鉴定。提取菌株HB-1基因组DNA,对其rDNA-ITS和EF-1α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根据序列同源性大小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2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结果】共分离获得35个培养性状一致的真菌菌株,供试菌株HB-1具有致病性,其菌落绒状,正面墨绿色,背面淡绿色。菌株产生卵形或倒棍棒形,具2~5个横隔膜和1~3个纵、斜隔膜、大小(15~50)μm×(7.5~12.5)μm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链状着生并有分支,支链一般长1~5个孢子,最长也未达到10个孢子。上述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符合文献中对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的描述。该菌株的rDNA-ITS和EF-1α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531 bp和240 bp,与GenBank中链格孢(A. alternata)的序列同源性为100%。在药剂筛选试验中,申嗪霉素、咪鲜胺锰盐、己唑醇、肟菌·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戊唑·嘧菌酯和氟硅?8种杀菌剂抑菌活性强,EC_(50)值均小于1μg/mL;中生菌素、嘧菌环胺、吡唑醚菌酯、异菌脲、噁酮·锰锌、多抗霉素、丙森锌、代森联和腈苯唑9种杀菌剂抑菌活性较强,EC_(50)值1~10μg/mL;啶酰菌胺、乙蒜素、春雷霉素、精甲·百菌清和百菌清5种杀菌剂的抑菌活性较弱或不明显,EC_(50)值均大于25μg/mL。【结论】确定奉新县猕猴桃黑斑病病原为链格孢(A. alternata),申嗪霉素、咪鲜胺锰盐、己唑醇、肟菌·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戊唑·嘧菌酯和氟硅?8种杀菌剂对链格孢具有强烈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6.
奉新县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江西奉新猕猴桃果实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对该县猕猴桃烂果进行大量病菌分离,对分离的病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奉新猕猴桃烂果的病原菌有6种,分别是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其中主要是葡萄座腔菌(分出率占83.0%),其次是拟茎点霉菌(分出率占8.9%).致病性测定结果同时表明葡萄座腔菌既可从果面伤口侵入,也可以从果皮直接侵入,其他5种真菌则只能从伤口侵入.研究结果对奉新猕猴桃烂果病害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
为明确江西省奉新县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种类。从该县7个猕猴桃生产基地采集呈典型症状的发病枝条和叶片,采用稀释分离法对其进行病菌分离并作致病性测定,共获得27个致病性细菌菌株。对各菌株进行培养性状、形态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与文献中对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的描述相吻合。提取各菌株基因组DNA,分别对其16S rDNA和16S-23S rDN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序、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各菌株16S rDNA和16S-23S rDNA序列长度均为1 500 bp和280 bp,且菌株间序列完全一致。将获得的两段序列利用Blast程序分别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发现其与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同源性均为100%。待鉴定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与该变种处于同一分支。根据实验结果,将奉新县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鉴定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相似文献   
98.
放线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且备受人类关注的微生物资源,其能产生多种多样的结构新颖、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多种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具有极大的研究和开发价值。本文阐述了以生物活性为导向进行筛选挖掘、基因组挖掘、转录组挖掘等放线菌天然活性物质的挖掘手段,并结合近年研究成果分别论证各方法的优势及适用条件,为合理选择挖掘手段提供参考;概述了溶媒萃取法、离子交换层析法、薄层层析法等天然活性物质分离方法及其优缺点。文中重点综述伴随着基因组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包括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源表达、异源表达等利用基因组挖掘活性物质的方法,以期为微生物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提供相应的参考。最后合理分析目前放线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简要提出相应的建议,就将来放线菌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
【目的】明确江西省都昌县“黄金叶”茶树链格孢叶霉病病原菌种类。【方法】2021年4月从江西省都昌县朱恋春茶场采集链格孢叶霉病叶片,按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菌分离和纯化,通过观察病菌的培养性状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链的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Alt α1和GAPDH基因的序列分析,对病菌进行种类鉴定,并依据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果】从病叶中共分离到19株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一致的链格孢属菌株,菌落圆形,中央墨绿色,边缘灰白色,菌丝浓密,背面深褐色,有不明显的轮纹,平均生长速率8 mm/d。分生孢子梗褐色,单生,直立或弯曲,其上链状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卵形或倒棍棒形,深褐色,有3~5个横隔膜,0~3个纵隔膜,分隔处不缢缩或略缢缩,大小(17.4~36.3)μm×(8.3~14.4)μm(n=50)。分生孢子顶端有喙或无喙,喙短柱状或锥状,有的喙可转变为分生孢子梗继续产孢,使分生孢子链出现分支,主链一般不超过10个孢子,支链一般有1~5个孢子。代表性菌株JXAA1、JXAA2、JXAA3具有完全相同的rDNA-ITS、Alt α1和GAPDH基因序列,且与GenBank中链...  相似文献   
100.
<正>猕猴桃为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多年生落叶藤本果树。猕猴桃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当今世界新兴水果之一。江西省奉新县是我国猕猴桃主要产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猕猴桃病害问题也日趋凸显[1]。2021年9月,该县山口基地有0.2公顷“金艳”猕猴桃发生炭疽病,全园多点发病,一些重病株病叶率超过70%,并出现大量落叶,对猕猴桃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