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3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40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61.
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贡梨黑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在此基础上,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大小,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异菌脲、肟菌?戊唑醇和苯甲?丙环唑的抑菌效果很好,EC50值分别为0.4904μg/mL、0.5091μg/mL、0.5718μg/mL和0.9138μg/mL。  相似文献   
62.
摘要:为了明确南昌市郊区梨轮纹病菌的种类归属,本文从果园采集呈典型症状的梨轮纹病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菌分离和病菌纯化,获得5个梨轮纹病菌分离株,该5个分离株的培养性状相同且与已报道的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培养性状一致。用菌饼对离体梨枝条进行接种,结果5个分离株均导致典型病斑,对该病斑进行再分离,又分离到与原接种菌一致的病原菌。任选其中的一个分离株NC-1进行rDNA-ITS序列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片段长为543bp的核苷酸序列,通过BLAST分析,发现该序列与GenBank中葡萄座腔菌的同源性高达100%。上述结果表明南昌市郊区梨轮纹病菌属于葡萄座腔菌  相似文献   
63.
【目的】百合根腐病是严重为害百合鳞茎的一种土传病害,其病原种类多样,已成为遏制百合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从百合根腐病的病样中分离得到多种分离物,选取其中2种做进一步鉴定。【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杨溪乡发生的百合根腐病样品进行病原分离,进一步通过形态观察、ITS和tef1序列比对以及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明确引起百合根腐病的病原为藤仓镰刀菌(Fusarium fujikuroi)和茄病镰刀菌百合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 sp. lilii Wang)。【结论】研究从江西余江区采集的龙牙百合病鳞茎组织上分离得到两种代表性镰刀菌,分别为藤仓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百合专化型。研究结果为百合根腐病的预防和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4.
【目的】建立芋疫霉菌快速、准确的PCR检测技术,为芋疫病流行规律监测和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芋疫霉菌与其他疫霉菌种类Ypt1基因序列差异,设计了1对芋疫霉菌PCR检测特异引物PCOF/PCOR,并对该引物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应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在优化的反应体系与扩增条件下,PCOF/PCOR引物能特异性地从芋疫霉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1条172 bp的条带,而其他供试病原菌均无扩增条带。在25μL PCR反应体系中,PCOF/PCOR引物对芋疫霉菌基因组DNA的检测灵敏度为100 pg,而以疫霉菌Ypt1基因通用引物ph1F/Yph2R为第一轮引物,PCOF/PCOR为第二轮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能检测到10 fg芋疫霉菌基因组DNA,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0 000倍。采用巢式PCR,可从芋疫病发病的叶片和未显症叶片组织中检测到芋疫霉菌,检出率分别为100%和57.5%。【结论】所建立的巢式PCR可应用于芋疫霉菌的快速、特异和高灵敏度检测。  相似文献   
65.
为了明确江西省辣椒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抗药性风险,采用灌根法鉴定了108个江西辣椒疫霉菌株的生理小种,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江西省辣椒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菌株LP20、LP38和LP48属于生理小种3,占测定菌株总数的2.8%,其余菌株属于生理小种2,占测定菌株总数的97.2%,为优势生理小种,且未发现生理小种1.烯酰吗啉抑制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EC50值范围为0.1149~0.2868 μg/mL,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为最敏感菌株的2.49倍.不同地区的菌株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差异不大,崇义的菌株平均EC50值最低,为0.1367 μg/mL,分布范围为0.1213 ~0.1462 μg/mL;吉水的菌株平均EC50值最高,为0.2185 μg/mL,分布范围为0.1805 ~0.2835 μg/mL.  相似文献   
66.
为了提高虫生真菌玫烟色棒束孢If B01原生质体的产量和转化效率,进而为该菌株的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改良奠定基础,本文研究了不同细胞壁降解酶配比、渗透压稳定剂、酶解温度、时间、p H值和转速等对玫烟色棒束孢If B01原生质体制备以及不同聚乙二醇4000(PEG4000)浓度对原生质体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培养30 h的菌丝用1%蜗牛酶+2%纤维素酶配比、以0.7 mol/L的Na Cl溶液(p H6.0)为渗透压稳定剂,30℃、100 r/min酶解8 h,获得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达6.72×106个/m L;此原生质体在40%的PEG4000作用下可获得最高的转化效率,达7.05%。研究表明酶液、酶解温度、时间、p H值、渗透压、稳定剂、转速和PEG4000的浓度等因素对原生质体的制备和转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7.
金丝桃叶尖焦枯病病原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发生金丝桃叶尖焦枯病的病株中,随机采集50片病叶按常规方法分别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结果有46片病叶未分离到病菌,4片分离到葡萄孢属(Botrytis)、链格孢属(Alternaria)或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同时,另取50片相同症状的新鲜金丝桃叶尖焦枯病病叶进行保湿培养,观察病征产生情况,结果绝大多数病叶未有病征产生。病害调查发现,不同生境条件下金丝桃叶尖焦枯病发生轻重显著不同,空旷地阳光直射处金丝桃叶尖焦枯病病叶率为61.3%,病情指数为38.9;而生长于树荫底下无阳光直射处金丝桃叶尖焦枯病病叶率为18.4%,病情指数为9.5。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认为,发生于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的金丝桃叶尖焦枯病不是一种由病原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而可能是由阳光照射引起。  相似文献   
68.
本文对马铃薯癌肿病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分析该病害的传播和定殖规律,并采用GARP生态位模型分析预测该病害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方法,对马铃薯癌肿病在中国的危险性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癌肿病的潜在入侵区远大于目前的实际分布区,因此仍会继续在中国扩散;中国中东部的广大地区是马铃薯癌肿病最易入侵的地区,应采取措施防止其入侵。危险性综合评价值为2.163,在中国的危害风险性很大。  相似文献   
69.
采用真核生物通用引物ITS1/ITS4,对来自江西省吉安县2个车前草穗枯病菌菌株进行rDNA-ITS区段的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获得2个长度均为579 nt且序列完全一致的rDNA-ITS序列,该序列与GenBank中当归间座壳菌(Diaporthe angelicae)及其无性态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ubordinaria)对应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0%,根据以rDNA-ITS序列同源性大小划分种类的标准,将车前草穗枯病菌鉴定为当归间座壳菌。  相似文献   
70.
采用PCR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技术,对分别采自江西省大余县青龙镇郭屋坝果园和丰顺果园的各5份疑似柑橘黄龙病样品进行病原检测。结果表明:2个青龙郭屋坝果园样品中检测到柑橘黄龙病菌,分别命名为DY-LAS01和DY-LAS02,其他8份样品中则未检测到该病菌。此结果表明大余县已有柑橘黄龙病发生,希望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