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0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229篇
林业   415篇
农学   228篇
基础科学   258篇
  219篇
综合类   1891篇
农作物   254篇
水产渔业   165篇
畜牧兽医   1079篇
园艺   395篇
植物保护   19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281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91.
草莓离体培养产生匍匐茎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草莓茎尖脱毒增殖培养时使用500ml罐头瓶作为培养容器,适当延长继代时间,试管苗能产生匍匐茎。茎尖分化与增殖培养都以SD12基最好,分化率可达80%以上,增殖系数达8.87,且试管苗生长健壮、叶色浓绿叶柄粗壮。试管苗在1/2MS2基上210-15d既可100%生根。匍匐茎的发生是与增殖培养基,每株试管苗的培养基占有量、培养容器及继代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92.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华北平原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制度,存在氮肥利用率低、土壤氮素过量累积问题。为探索华北平原氮素高效利用的适宜种植制度,采用15N示踪技术,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对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的常规水氮和优化水氮、两年三熟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与冬小麦-夏大豆-春玉米及一年一熟春玉米3种种植制度的作物产量、15N利用率、氮素去向和土壤氮库表观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年三熟的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产量为32 248.52 kg/hm2,分别比一年两熟和一年一熟提高22.16%和52.88%;15N利用率为33.36%,比一年一熟提高26.12%。3种植制度的氮肥去向最高为土壤残留,其次为作物吸收和损失,两年三熟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的作物吸氮量最高为151.82 kg/hm2,土壤氮库表观盈余量为21.22 kg/hm2,显著低于其他种植制度。综合分析,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在稳产高产和提高氮素利用率上具有可持续的潜力,是华北平原未来较为理想的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193.
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下的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引领的背景下,探讨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规划路径及难点对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理论与方法、规划制度确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论述了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分析了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和“三区”划定工作中综合评价、整合、归并的研究难点,厘清了从国土“三调”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的三阶段技术关键点,即编码转换和基数转换摸清本底、生态保护优先的评价技术、综合分析与三线划定;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融入5级3类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即应开展全国、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并对接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国家级、省级和自然保护地单位3个级别,详细规划应包括控制性规划、设计与施工等;通过上述探讨,明晰我国自然保护地“三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研究难点,提出自然保护地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路径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4.
室温臭氧保鲜草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不同臭氧浓度处理新鲜草菇,结合聚乙烯薄膜包装保鲜贮藏,以5×10-6臭氧处理草菇效果最好,较对照贮藏寿命延长了10h,延长了38%,各处理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随臭氧处理浓度增加而上升。文章对这些生化指标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5.
马立克病(MD)是由马立克病病毒(MDV)早期感染雏鸡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家禽免疫抑制病与肿瘤病。MDV以水平传播为主,具有高度接触性和传染性、高致病率以及高致死率等特征,给全球养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该病主要依赖MD疫苗免疫预防,近50年来在MD疫苗广泛使用和持续免疫压力下,MDV毒力不断增强,部分毒株已突破现有商品疫苗的免疫保护。尽早对MD疑似病例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别诊断,可为生产企业和养殖户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和挽回部分经济损失提供重要依据。经典的诊断方法已难以满足当下对MD病例快速诊断的需要。本文重点对近十年中新建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多重PCR及液相芯片等在MDV检测和MD诊断中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研究建立用于MD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病例早期诊断和流行毒株分型鉴定的鉴别诊断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6.
总结了上海优质粳稻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具体对策为:进一步优化茬口布局,推进用养结合型稻田农作制;实现优质水稻品种创新和绿色生产关键技术提升;以智慧农业为引领,积极推进现代农机农艺应用,提升绿色水稻产能水平;实施地产稻米品牌战略,促进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97.
犊牛腹泻是养牛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危害1月龄以内的犊牛,全年都会发生,多表现为爆发性腹泻,病程短、病死率高。2022年3月,溆浦县某规模肉牛养殖场的3周龄哺乳期犊牛出现腹泻,笔者通过对犊牛的临床症状观察、药物治疗、实验室诊断等,诊断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经过综合治疗,取得了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98.
为了确诊河北省唐山市某猪场保育猪发病原因,在进行临床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发病猪的肺脏、脾脏、淋巴结进行病原学检测。临床调查结果显示,发病猪出现发烧、喘、消瘦、腹泻、死亡等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5份病料均为PRRSV NADC30类似株阳性,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其GP5蛋白基因与NADC30类似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2.0%,与TJM株的同源性最低为84.3%。从发病猪肺脏和淋巴结中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氟苯尼考、泰万菌素、林可霉素、强力霉素为中介。综合临床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引起该猪场保育猪发病的病因为PRRSV NADC30类似株和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混合感染。提出在饲料中添加替米考星、腐殖酸钠及黄芪多糖,发病保育猪肌肉注射瑞可新的药物治疗方法,以及加强消毒的防控措施。猪场依法施治3周后无新发病例,7周后猪群生产稳定。综上,研究结果可为猪群病毒病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9.
监测了公安县崇湖渔场3口草鱼主养池塘施用浓度为0.375 g/m3的二氧化氯后池塘水质理化指标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短期变化,以分析二氧化氯对池塘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用药后水体溶解氧显著下降,亚硝态氮、活性磷和总磷降低。然而p H值显著升高,硝态氮、铵态氮和总氮也有所升高。施用二氧化氯前浮游植物共检出6门44属79种,浮游动物36属43种;用药后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2属109种,浮游动物44属69种,用药后浮游植物消失4属12种,新增加12属42种,用药前未见金藻门种类,用药后出现分歧锥囊藻(Dinobryon divergens)。用药后原生动物消失6属7种,新出现16属24种;轮虫消失3种,增加8种;枝角类种类无变化;桡足类新增4种成体,但用药前后优势种无变化。结果表明,施用二氧化氯短期内增加了水体氨氮毒性,并导致浮游动物的种类、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下降、小型化藻类增多、优势种显著变化。建议在养殖期间慎用二氧化氯。  相似文献   
200.
醉鱼糟制过程中酒糟液中的微生物群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醉鱼糟制过程中酒糟液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本实验以大黄鱼为原料,用传统糟制工艺制作醉鱼,采用Illumina HiSeq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醉鱼酒糟液菌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糟制过程中不同用盐量(2%、5%和10%)大黄鱼pH值在糟制前5 d或10 d稍有上升后逐渐降低,而TVB-N值在糟制期间逐渐下降,糟制30 d后的TVB-N值均低于30 mg/100 g,其中5%用盐量组最低;5%用盐量组在不同鱼糟比(1:1、1:1.5和1:2)下,大黄鱼pH和TVB-N值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说明糟制过程中醉鱼品质较稳定。5%用盐量组醉鱼酒糟液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鱼糟比为1:2的酒糟液Chao指数最大(167),表明物种丰度最高;鱼糟比为1:1的酒糟液Shannon指数最大(2.75),Simpson指数最小(0.109),表明细菌多样性最高;酒糟液涉及细菌17个门和1个未分类菌门,143个属,变形菌门、蓝细菌门和厚壁菌门是优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占绝对优势;弧菌属、Chloroplast norank和肠杆菌属是优势菌属,发酵前期弧菌属占绝对优势。研究结果为醉鱼酒糟液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控制糟制水产品卫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