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7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温度影响卵形异绒螨的孵化率及孵化时间。饥饿条件下,光照和黑时间幼螨的存活无明显差异,而湿润和干燥两种环境,对幼螨的存活有显著差异。幼螨有很强的浮水能力,一般大小雨或短期水涝不影响其存活。  相似文献   
12.
干旱对麦红吸浆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玻璃棚内人工接虫研究了不同干旱时间不同栽培措施下麦红吸浆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从中得出干旱一个月和干旱三个月的各区吸浆虫死亡率均比对照各区高33%,而冬季死亡率变动较小,一代吸浆虫的种群数量变动均随时间的增长而变小,不存在多峰现象,且有滞育个体出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 5种恒温和自然变温对卵形异绒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测定 ,结果表明 ,卵形异绒螨卵的发育历期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发育起点温度恒温处理下为(8.797± 0 .750 )℃ ,自然变温处理下为 (6.1 49± 2 .986)℃ ;利用王如松模型计算最低临界发育温度为 1 0 .351℃。与麦蚜各龄期比较 ,认为该螨发育起点温度高于麦蚜 ,因之在发生时间上已错过了对麦蚜有利的控制时期。  相似文献   
14.
卵形异绒螨幼螨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3种温度环境下卵形异绒螨卵的孵化和出土得出,室内变温和恒温处理幼螨出土较田间分别早20d和44d,卵的孵化率各为87.39%,54.41%和21.99%。说明室内变温有利于卵的提早孵化,控制温度钶控制卵的孵化和幼螨的出土时间。通过幼螨对光照和饥饰物物适应能力研究得出,光照和黑暗处理对该螨的存活不产生影响,而环境湿度对其存活影响较大,在适宜湿度下该螨可耐15d饥饿。模拟降雨结果说明,短期小雨  相似文献   
15.
棉蚜的体色分化与季节生物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田内棉蚜种群的体色与体形大小随季节的不同有很大变化。谷雨至芒种,蚜群个体均呈绿色(从深绿到黄绿)。由芒种至小署(7月上),黄绿色以至黄色个体的比例增多。小署之后全为黄色个体。体型由大到小的变化与体色变化伴随发生,这些变化都是渐近的、连续的。根据陕西各地历年资料记载和我们的调查证明,棉蚜种群数量的全年消长曲线呈“马鞍型”(双峰型曲线)。如果以曲线的峰谷之底为界,则前峰曲线由苗蚜构成,后峰曲线为黄色伏蚜构成。苗期棉蚜以绿色为主,虽有少数个体为亮黄色,但体型均大于伏蚜。从室内试验及田间观察证明,不论任何季节,只要变更培养温度,两类色型棉蚜群体均可相互转化,不受棉株生长期的影响。苗期绿色蚜与伏蚜在体色、体型大小、心室搏动频率、取食部位、聚集特征以及适生温区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故此提出了“季节生物型”的概念。根据种群增长率与温度的关系计算,苗蚜种群的最适温度为21℃。当平均温度超过27℃时,绿色种群迅速消退,黄色伏蚜种群将在不久占据绝对优势。与田间的资料对应比较可知,芒种至小署是二型的转换期,大署来临是伏蚜的昌盛期。  相似文献   
16.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袁锋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倾斜项目“小麦吸浆虫成灾规律及控制策略与防治方法研究”2005年12月25日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的成果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丁纹豹蛛对棉田多种猎物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接近自然的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丁纹豹蛛对棉蚜、棉小造桥虫2、3龄幼虫和棉叶蝉共存时的捕食效果。结果表明:丁纹豹蛛对棉蚜和棉叶蝉不存在喜好性;对棉小造桥虫2、3龄幼虫存在着负喜好性;其喜食性与猎物数量无关,属随机捕食。  相似文献   
18.
陕西棉蚜天敌十分丰富,有的年份可完全控制棉蚜为害。据我们多年调查,当棉蚜有翅蚜由其它寄主迁入棉田时,常常携带大量寄生绒螨,经鉴定,这些绒螨是绒螨科的无视异绒螨Allothrobium ignotum Willmann和肥绒螨Trombidium hyperi Nercammen Grandjean et al.。在我国上海、江苏、山西、陕西和湖北等省的棉田内均有分布。活动能力较强,在棉株上四处爬行、觅食,只要找到棉蚜,不论成蚜、若蚜或有翅蚜均可附体寄生,  相似文献   
19.
麦蚜防治策略的一个突变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麦田麦蚜的调查与分析,用突变论对种群数量变动中存在着的突变机理加以证实。据此证明:防治害虫的强度由20%增至60%反使害虫密度加大,即使在经济阈值以下防治,此强度也会使害虫密度提高;只有使防治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如74.38%)才能控制害虫在经济阈值以下,从而达到保护小麦提高产量之目的。用突变论研究生态系统,这在国内外都刚刚开始,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卵形异绒螨对蚜虫的寄生捕食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卵形异绒螨Allothrombiumovatum幼螨对3种混合蚜虫种群的寄生作用,以控制棉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效果较好,控制桃蚜种群效果较差,其平均寄生率分别为32.08%、38.01%和28.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