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58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21.
为了解双频识别声纳(DIDSON)在近海海域大型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监测中的效果, 本研究于 2017 年 7 月、8 月通过 DIDSON 的走航观测对辽东湾近海伞径 16~81 cm (7 月份平均伞径 33.01 cm±13.17 cm, 8 月份平均伞径 57.03 cm±13.44 cm)的大型水母沙海蜇开展丰度和垂直分布的监测调查, 并同步结合传统网具调查, 以验证和比对 DIDSON 观测在大型水母沙海蜇监测中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 DIDSON 观测影像可直观显示沙海蜇的数量及其在水层中的位置。7 月份 3 个调查断面声纳观测的沙海蜇丰度分别是 6.13 ind/1000 m3、6.71 ind/1000 m3、 7.93 ind/1000 m3, 平均丰度为(6.92±0.75) ind/1000 m3。8 月份 3 个调查断面声纳观测的沙海蜇丰度分别是 1.41 ind/1000 m3、 1.23 ind/1000 m3、0.55 ind/1000 m3,平均丰度为(1.07±0.37) ind/1000 m3。比对锚流网调查沙海蜇的丰度, 7 月份和 8 月份 DIDSON 监测的沙海蜇平均丰度分别是网具调查的 4.89 倍和 3.95 倍。声纳观测影像显示沙海蜇主要栖息在调查海域中上层水域(1.1~10 m), 底层水域沙海蜇出现的少。比起传统的网具调查, DIDSON 更加精准的监测调查到调查海区沙海蜇的丰度, 并观测到沙海蜇的垂直分布, 证明双频识别声纳可以适用于浅海大型水母沙海蜇的监测调查工作。研究结果表明, DIDSON 观测可以扩展大型水母沙海蜇监测的内容, 在对其行为学的观测上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延长 DIDSON 走航式观测时间, 扩大 DIDSON 探测范围, 并结合传统网具, 可以更加精准的开展沙海蜇数量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2.
2021年1月河北各地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低温,为了探明低温后各桃品种的冻害情况,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在各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的60个桃品种中,20个品种未发生冻害,40个品种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冻害面积1 892.53 hm~2,占当年桃栽培面积的2.18%。不同桃品种抗寒力不同,在不同地区的冻害表现不同,同时也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针对调查结果,对主要桃品种的适应范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3.
1996年春,对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亲蟹体内的纤毛虫病进行了组织病理观察,并做了几种药物的防治实验。结果发现,此虫不仅大量寄生于蟹鳃和消化道,还侵蚀肝脏、生殖腺、心脏和肌肉等器官组织,致使亲蟹停止摄食,活动力减弱,呼吸困难,直至窒息而死亡。药物试验结果表明:孔雀石绿6 ̄10g/m^3和甲醛溶液(体积分数为36%)100 ̄200mL/m^3在30min内均可有效杀灭此虫;100g/m^3的制霉菌素在5  相似文献   
124.
对海蜇的食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查明其饵料来源及其在食物网中的功能地位,而全面准确地获取其食物种类信息是关键。由于传统镜检方法具有局限性,目前对海蜇具体的摄食种类和食物结构尚缺乏充分的了解。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给海蜇食性研究带来了机遇。笔者以线粒体COⅠ和ITS-5.8S rDNA这两种基因片段为DNA条形码标记,对辽东湾近海海蜇的现场食物组成进行分析,比较两种分子标记作为海蜇食性鉴定条形码的适用性和潜力,评估这两个DNA条形码用于检测海蜇食物组成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显示:基于COⅠ基因通用引物扩增海蜇现场样品所构建的克隆文库共获取36个有效序列,来源于4个物种;而基于ITS-5.8S rDNA通用引物扩增共得到30个有效序列,来源于10个物种。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能检测到鱼卵、仔稚鱼或成鱼碎屑、贝类浮游幼体等海蜇的潜在食物种类。研究结果表明,以传统测序为基础的DNA条形码技术由于测序通量低,在研究海蜇这一广食性种类的食物谱时可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海蜇乃至水母的食物组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对于地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应注重发挥高校的服务职能,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积极改革服务模式,助力地方农业经济增长;结合当前现状采取针对性的服务策略,带动地方农业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推动新农村建设提速增效。  相似文献   
126.
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我国奶业实现提质增效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牧场自动化、数字化奶源设备改造较早,普及程度较高,但这些设备数字信息连接较弱,全链条数字工厂和奶牛疾病数字化平台属于待完善阶段。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设备应用在奶牛养殖场中,数智化系统将成为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围绕目前奶牛疾病数字化平台技术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向全产业链数智化牧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7.
为了给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在辽宁海域增殖放流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根据春季(2020 年 5 月)、夏季(2019 年 6 月、7 月和 2020 年 8 月)和秋季(2019 年 9 月和 2020 年 10 月)共计 6 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 研究了辽宁海域大泷六线鱼的资源丰度及生物学特征变化, 并基于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泷六线鱼资源丰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秋季高于春季, 资源丰度在不同站位的差异较大, 空间异质性较高。大泷六线鱼的体长、体重在 5 月至 10 月均表现为逐月增大, 肥满度也表现为夏季较春、秋季高, 且体长、体重和肥满度均具有月份间的显著差异。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表明大泷六线鱼具有对岩礁底、砂底这两种底质生境类型和较低水温的偏好性, 黄海北部海域的资源丰度高于辽东湾海域。GAM 模型显示水深、盐度、水温、底质类型、月份和年份是影响大泷六线鱼资源丰度分布的因素, 大泷六线鱼的资源丰度与水深在 55 m 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资源丰度高值区分布在底层盐度低于 31.5 和底层水温区间为 12~22.5 ℃的环境条件下, GAM 的分析结果与大泷六线鱼的生态习性相符。本研究通过上述分析初步建议具有较多岩礁、砂底质生境类型和较低水温的黄海北部海域可作为辽宁海域大泷六线鱼的适宜放流区域, 水温升高至 12 ℃以上的 5—6 月可作为适宜放流时间, 选择以上放流地点和时间, 可对放流群体的成活率及品质提供较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