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1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林业   409篇
农学   325篇
基础科学   273篇
  237篇
综合类   2035篇
农作物   188篇
水产渔业   194篇
畜牧兽医   1014篇
园艺   355篇
植物保护   161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8篇
  1960年   5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31.
甘薯抗病性评价是多因素的综合评价过程,是甘薯品种选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病虫害危害程度和品种选育所在地区的病虫害发病严重程度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将模糊综合评价法首次应用于甘薯品种选育中进行抗病性综合评价,得到12个甘薯品种抗病性的综合评价数值结果和优劣次序,洛薯11号的综合抗病性最好,济薯25、商Y10-1的综合抗病性好,烟薯09157、泰薯12、源薯1号、济农74的综合抗病性较好,冀982、皖苏58、徐薯33的综合抗病性一般,徐薯22、阜0932-2的综合抗病性差。该评价方法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为甘薯新品种的抗病性评价提供了一条具体而又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2.
通过野外调查,采用聚集度指标法构建Iwao m~*-m和Taylor幂法则2种回归模型,对樟子松红斑病害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红斑病在调查区内病株个体之间互相排斥,当种群发病指数较低时,表现为均匀分布型;最适抽样模型显示,当允许误差相同时,样本数随着疾病等级平均值的增加而减少,而在平均疾病等级相同的情况下,误差随着样本数的减少而增加。试验结果对开展樟子松红斑病防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3.
为探讨品种更替过程中小麦苗期根冠生物量分配的演变趋势,以历年来黄淮海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22个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砂培的方法进行幼苗培养,分析小麦种子萌发后不同时间根、冠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冬小麦种子萌发后第3天幼苗根数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第9天、第15天随着品种更替的进行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现代品种初生根数目显著低于早期品种。在第3天、第9天、第15天,小麦苗期幼苗生长随品种更替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芽长显著下降,但根长无显著差异。可见,冬小麦苗期芽干质量在品种改良过程中未发生明显变化,而根干质量和根冠比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冬小麦苗期现代品种地上部分分配到更多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34.
以榆林市樟子松无性系种子园母树为研究对象,对樟子松母树进行截冠处理,探究截冠处理对樟子松子代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母树经截冠处理后,樟子松子代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未截冠相比分别提高了7.7%、6.3%、3.3;子代幼苗地上、地下鲜重、苗高、根长、地径与未截冠相比分别增加了0.11 g、0.07 g、3.9 cm、39.99 cm、0.21 cm,差异显著;子代幼苗总根体积、总根长、根尖数与未截冠相比分别增加了25.0%、 13.8%、21.1%。  相似文献   
135.
以榆林市杏树害虫黄斑长翅卷叶蛾为研究对象,设置30、35和40℃3个温度(以25℃为对照),1、2和4 h 3个处理时间,探究短时高温对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高温对黄斑长翅卷叶蛾的卵孵化率,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以及寿命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各虫态发育历期在30℃时均显著缩短,而35℃和40℃下却是延长的,卵的孵化率,各虫态的存活率,成虫的繁殖力以及寿命都有明显降低。试验结果说明该虫可以适应30℃的生存环境,但35℃和40℃对该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6.
受到2019年年中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并且部分地方政府并未重视疫情的影响,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致使我国生猪的产量严重受到影响,市场供不应求,导致猪肉价格快速上升,为了保障生猪的生产,稳定猪肉的供应,农业农村部颁发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本文试图对此政策进行研读,旨在让更多企业理解政策,稳定发展生猪生产。  相似文献   
137.
为探究一次性施加生物炭后对黑土区坡耕地生产力的可持续效应,以东北黑土区3°坡耕地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设置CK(不施用生物炭)和BC(2016年施用75 t/hm~2生物炭,2017、2018年不再施用生物炭)两个处理,于2016—2018年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施入生物炭3年内,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0.05),第1年降低最明显,为3.87%,孔隙度和总有机碳、铵态N、有效P、速效K含量显著提高(P0.05),p H值则是施炭后前两年显著提高(P_(2016)=0.034、P_(2017)=0.038),分别提高了0.9、0.6,第3年与未施炭处理无显著差异(P_(2018)=0.067);施用生物炭显著提升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和保水保土性能,土壤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凋萎系数均显著提高(P0.05),最大增长率分别为5.58%、4.78%、7.29%,年径流深和土壤侵蚀量显著降低(P0.05),年径流深最大减少量为4.92 mm,土壤侵蚀量最大减小率为5.71%;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P0.05),最大增长率分别为29.01%、16.92%。但生物炭对土地生产力的持续效应逐年减弱,随着生物炭施用年限的延长,BC处理土壤容重线性递增,p H值和总有机碳含量呈幂函数递减,孔隙度和铵态N、有效P、速效K含量线性递减,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凋萎系数线性递减,年径流深和土壤侵蚀量线性递增,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呈幂函数递减和线性递减。采用改进的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模型和GM(1,1)模型测算并预测土地生产力指数,结果显示,BC处理的土地生产力指数均高于CK处理,但其值逐年下降,预计到2021年与CK处理十分接近,表明一次性施用75 t/hm~2生物炭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可持续5~6年。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生物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8.
果蔬受到真菌、细菌或病毒侵染时,自身能诱导产生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s)。根据它们的结构亲缘关系和生物活性,PRs被分为17个功能家族。在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研究中,利用激发子诱导产生果蔬抗性已逐渐成为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一种安全、高效的保鲜方法,这也成为果蔬采后抗病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综述了果蔬病程相关蛋白的分类、功能、诱导表达,以及蛋白组学技术在果蔬采后PRs表达水平上的应用,以期为果蔬病程相关蛋白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9.
羊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较容易感染细菌性病原,进而引发羊细菌性腹泻疾病,对羊的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无法对羊细菌性腹泻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严重时可导致患羊死亡,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重点围绕羊细菌性腹泻的诊断方式与治疗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0.
“猪贵伤民,猪贱伤农”。猪肉作为中国居民的必要性消费商品,猪价的大幅波动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肉制品消费,也会影响生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系统介绍山东省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特征,认为猪周期持续时间在延长、波动幅度在加大、价格上行期在延长、价格下行期在缩短、利润波动幅度在加大、价格季节性波动在减弱,之后从供求关系、养殖成本、疫情等偶发因素方面分析了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最后,从调整生猪养殖结构、加强生物安全防控、建立生猪期货市场、完善生猪生产逆向调控政策等措施等方面,提出了缓解生猪价格波动、全面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