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5篇
  2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几个籼型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9个籼型不育系和9个籼型恢复系配成的81个组合的播始历期等5个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各亲本一般配合力因性状而异。播始历期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不育系以:K26A最小,恢复系以成恢448最小;株高一般配合力效应不育系以K22A最小,恢复系以成恢448最小;每穗总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不育系以丰8A最大,恢复系以成恢448最大;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不育系以K18A最大,恢复系以镇恢241最大。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不育系以K18A最大,恢复系以中413最大;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大的组合是K26M镇恢122、协青早A/OM004和98—12A/中413等。各组合的超亲优势以每穗总粒数最大,竞争优势以株高最大。用这些亲本配组约有三分之一的组合在单株产量上能超过汕优63。  相似文献   
42.
施伏芝  罗志祥  阮新明  苏泽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49-2249,2278
K优954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K17A与恢复系9M054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04年3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3.
以国际合作网络征集的150余份材料,进行农艺性状观察,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鉴定,同时还进行了耐低磷、低氮筛选,获得大量数据,筛选了一批抗白叶枯病、稻瘟病、耐低磷、耐低氮资源,为分子育种的亲本利用和后代筛选提供参考。以早籼14、紫恢100、M3122为受体,以上述的150余份材料为供体,采用大规模杂交、2~3次回交、2~3次自交,培育以早籼14、紫恢100、M3122为背景的近等基因导入系5700多份,并对这些导入系进行抗旱、耐低氮、耐低磷、抗寒性及直链淀粉含量等初步筛选,获得了一批有目标性状的近等基因导入系,为新基因发掘、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并选育了3个有苗头的新品系进入省级预试、区试或生产试验,以进一步确定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
水稻综合技术及其示范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科技提升试点行动项目的实施,选用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集成综合栽培技术规程,进行农民培训和技术示范,促进了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比非项目区同品种平均增产6.1%,项目区1.6万hm2水稻总效益达2500万元。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5.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是在原作物所水稻研究室和生物技术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87年正式成立。现有杂种优势利用、育种工艺、生物技术、品种资源、栽培生理、种质检测、良种开发等7个专业研究室,形成了学科比较齐全的省级专业研究所。所内现有职工8...  相似文献   
46.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52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协优52(协青早A/OM052)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早熟、高产、抗病能力强、适应性较广等特点,200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根据协优52父母本的特征特性及多年制种实践,总结了协优52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47.
协优57 中抗白叶枯病、稻瘟病,对纹枯病也有一定的抗性,在病区种植增产明显;田间抗稻飞虱能力较强;此外,还具有较强的耐旱、耐淹能力。  相似文献   
48.
在两系杂交稻制种过程中,不育系穗发芽严重影响杂交稻种子的质量,通过应用40%乙烯、15%多效唑、穗芽克、脱落酸(ABA)抑制穗萌剂试验,结果显示,15%多效唑、穗芽克、脱落酸(ABA)提高杂交稻种子发芽率4.5%~9.0%。提高皖稻153种子发芽率效果最好的是15%多效唑,其次是穗芽克,脱落酸(ABA)也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NMU化学诱变剂诱变的11个早籼稻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得出:NMU对株高等主要经济性状均有诱变作用,但对不同性状的效果不同。株高的变异幅度最大,其次是单株谷重,播始历期的变异幅度最小;NMU诱变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专一性,11个品种中,播始历期缩短和穗粒数增加的机率较大,千粒重增大、结实率提高以及单株谷重的增加也有一定的可能性;NMU诱变还具有高效性,能够将早熟、高产及优质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解决了常规育种方法难以达到的目标; NMU诱变也具有特异性,例如在早籼26后代中出现了糯性变异株系。竹青的诱变后代出现了外观品质较优的株系。此外,还可以获得一些诸如常绿等特异型种质资源。说明:NMU化学诱变剂及这项诱变技术用于水稻育种及品种改良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50.
稻米味度计测定值与食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苏泽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2):134-136,138
采用日本 5 7个水稻品种较为系统地分析鉴定了味度计测定值与食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味度计测定值与食味综合值 ,米饭粘性、柔软性和光泽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 (γ)分别为 0 .64 5 、0 .967 、0 .688 和 0 .92 1 ,且与直链淀粉含量无明显相关。从而提出利用现代化测试仪器味度计是准确、快速、有效地鉴定稻米食味品质优劣的一项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