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38篇 |
免费 | 121篇 |
国内免费 | 17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43篇 |
农学 | 282篇 |
基础科学 | 278篇 |
228篇 | |
综合类 | 1767篇 |
农作物 | 248篇 |
水产渔业 | 169篇 |
畜牧兽医 | 1105篇 |
园艺 | 265篇 |
植物保护 | 1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13篇 |
2022年 | 142篇 |
2021年 | 139篇 |
2020年 | 108篇 |
2019年 | 154篇 |
2018年 | 149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104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319篇 |
2013年 | 189篇 |
2012年 | 220篇 |
2011年 | 188篇 |
2010年 | 203篇 |
2009年 | 233篇 |
2008年 | 191篇 |
2007年 | 227篇 |
2006年 | 236篇 |
2005年 | 241篇 |
2004年 | 239篇 |
2003年 | 161篇 |
2002年 | 143篇 |
2001年 | 137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117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95篇 |
1996年 | 71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63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高密度精养池塘中日本囊对虾体内及浮游动物白斑综合症病毒携带量的动态变化,检测结果显示,两口池塘的日本囊对虾苗种均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达2.43×10~5~9.42×10~5 IU/mg;浮游动物也携带微量白斑综合症病毒,达6.78×10~2~8.02×10~2 IU/mg。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日本囊对虾多个组织均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平均病毒量为鳃肌肉肝胰腺胃;各组织病毒携带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肌肉、肝胰腺、胃等呈现明显的先降后升趋势,最低降至1.78×10~3 IU/mg,鳃白斑综合症病毒携带量的下降幅度较小,最低为7.29×10~4 IU/mg。浮游动物的病毒量在白斑综合症爆发前波动不明显,发病时急剧升高。综合认为,苗种携带是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主要来源;当养殖进入中后期,底质变差、水温降至病毒适宜复制的温度时,易爆发白斑综合症。 相似文献
92.
经试验在水温25℃以下,采用提高培育海水比重,导致鲍幼体因环境突变引起不适而扭动最后脱落(剥离)的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省时省力优点,同时能剥离鲍幼体的成活率,又对生长无影响认为是一种实用,可行和有效的剥离鲍幼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
2013年浙江省舟山市某网箱养殖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暴发了一种严重的疾病,病鱼主要症状为脾、肾出现1-2 mm的白色类结节.从患病鱼内脏处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OF-1,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为此次引起条石鲷死亡的致病菌,半数致死量为5.93×104 CFU/g.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菌株OF-1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在TCBS培养基上不生长.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16S rRNA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证实,该菌株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该菌对庆大霉素、青霉素、氟哌酸、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对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苯唑青霉素等药物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94.
95.
近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和本刊记者就稻田生态渔业的有关问题采访了贵州省委副书记黄瑶。 在谈到稻田生态渔业对贵州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时,黄瑶介绍说,贵州省有1100多万亩稻田,其中可养鱼稻田有800多万亩,由于气候比较好,发展稻田生态渔业占有一定优势。近几年,贵州省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其中重点推广了稻田生态渔业技术,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00年贵州省在26个县的153个村推广了该项技术,平均每亩产鱼120公斤,水稻产量515公斤,… 相似文献
96.
97.
本文应用数量化理论Ⅰ这一数学分析方法,阐明农防林防风效益的普遍规律及其特点,并予以科学地评价。通过对依变量(林带背风面不同距离的风速相对值和透风系数)与自变量(疏透度、大气热层结、风向交角和风力等级)之间变化的分析,依据各自变量的得分范围,偏相关系数,定量说明各自变量对依变量的贡献。结果依变量的变化与自变量中疏透度的变化相关最为密切,其余自变量则依次排列。疏透度是人为所能控制和调解的,而其余因子对防风作用的影响则可以通过大面积推广窄林带小网格的林网化建设,建立综合防护林体系而积极产生作用,使其影响降低到极小程度,最大地发挥林带本身的防风效果。 相似文献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