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3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针对东海县温光资源、稻麦两熟农作制栽培特点,通过对旱育秧人工移栽稻、机插秧、直播稻与小麦套播、机条播等栽培方式组合的研究,初步探明在本地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在传统手栽稻地区可推广"水稻旱育人工移栽+小麦机条播"的模式,在劳动力紧张、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小麦套播或机条播",本地区不宜盲目发展直播稻。  相似文献   
32.
花生引种是将外地或国外的花生品种或花生遗传资源材料引入某一特定地区进行直接利用或科学研究.花生引种工作是实现花生品种相互交流利用、促进育种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是花生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基础和前提.我们总结多年花生引种工作的实践和经验,认为花生引种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和原种快繁新技术.  相似文献   
3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丰花1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充分发挥植株个体与群体的综合增产优势,在本地推广种植花生新品种丰花1号,合理的行穴距为40cm×18.5cm,即最佳的种植密度为13.5万穴/hm2,每穴2苗。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全县不同作物施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不同作物肥料施用量及施用方法。调查发现,部分农户施肥结构不合理,偏施、重施氮肥,施肥方式前重后轻。对此,提出合理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35.
东海县水稻高产定量施氮肥技术应用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海县两大土壤类型和主体品种徐稻3号,通过试验研究,将获得的3个参数用斯坦福方程估算出目标产量需氮量,以获得2种不同土壤类型稻区的基蘖肥与穗肥最佳施用比例,进行大面积示范与推广应用,并与传统的施氮肥方法进行对比,一般比习惯施肥节省氮素52.5~75kg/hm2、增产5%~7%、增收750~900元/h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6.
花生品种退化原因及防止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花生生产过程中,因引种、繁种、利用的不合理,常常会造成花生品种种性退化。花生种性退化后,不良植株比率增多,导致经济性状变劣、抗逆性下降、适应性减弱,尤其是病害加重,在生产上造成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要保持生产中花生品种的优良特性,就必须了解花生品种退化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使花生品种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固有的优良特性,以实现花生的高产与稳产。  相似文献   
37.
氨基酸螯合中微肥对水稻肥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表明,水稻增施中微肥料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产量增幅在7.4%~11.8%,其中氨基酸螯合中微肥能够显著增加水稻茎蘖苗,增产效果显著,投入产出比高。  相似文献   
38.
综述了优质、高产、抗病食用型花生新品种东花8号选育过程,介绍了品种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并对其高产栽培技术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39.
为了探讨稻麦两熟制地区,小麦不能适期播种的情况下,晚播尽可能提高产量的对策,特进行小麦机械条播、机械摆播、人工撒播3种方式不同播期试验,研究东海地区小麦播期推迟情况下,不同播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条播、机械摆播增产优势不明显,3种方式播种越早产量越高,在水稻收获后应尽可能抢墒播种,并通过适当增加播量(基本苗)来提高群体数量。同时,在播期推迟的情况下,适当减少基肥的用量,增加中后期肥料用量,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促进壮秆大穗,以利于晚播麦高产。  相似文献   
40.
东海县水稻僵苗不发的原因及措施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东海县水稻栽插后30d内阴雨连绵.低温寡照.地下水位较高.部分田块出现僵苗不发.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水稻新生叶片越来越短,老叶生满“铁锈”老化不发,植株分蘖少或不分蘖:水稻植株分蘖偏多.叶色浓绿,株高偏矮;植株分蘖少,不断矮缩.根系表现锈根、团根。以上几种情况根系均表现黄根、无新生根系,、下面就出现这些表现症状分析发生原因及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