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3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林业   255篇
农学   183篇
基础科学   189篇
  205篇
综合类   1341篇
农作物   95篇
水产渔业   191篇
畜牧兽医   869篇
园艺   189篇
植物保护   10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7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目的]明确大黑鳃金龟幼虫消化酶和解毒相关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筛选中肠特异表达基因。[方法]利用RT-PCR方法对大黑鳃金龟幼虫中肠消化酶(胰蛋白酶、氨肽酶、羧肽酶)基因和解毒相关基因(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酯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所调查的大黑鳃金龟的6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中肠中都有表达,有3个基因在中肠中特异性表达。细胞色素P450家族中CYP 6A20和CYP 4C1 2个基因在中肠中特异表达,3个氨肽酶基因(APN1、APN2和AP2)只在中肠中表达。[结论]大部分大黑鳃金龟的消化酶和解毒酶基因在中肠中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962.
建立了茶叶中32种杀菌剂类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测定方法。样品经乙腈高速匀浆提取后,以N-丙基乙二胺(PSA)、石墨化碳(GCB)、C18为净化剂进行净化,在GC-MS/MS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测定,空白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27种杀菌剂在10~1 000μg·L~(-1),5种杀菌剂在20~1 000μg·L~(-1)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方法检出限(S/N≥3)为0.1~8.1μg·L~(-1),定量限(S/N≥10)为0.4~23.4μg·L~(-1),平均添加回收率范围为70.4%~109.1%,相对标准偏差(RSD)3.4%~10.3%。该方法样品前处理操作简单、净化效果好、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能够满足茶叶中多种杀菌剂残留测定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963.
本文基于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及其特点,诠释了用人单位对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需求新趋势,强调开设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应该依据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对提升毕业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调整,提出应结合社会需要,优化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的协同育人机制,拓宽实践路径,提升学科综合实力的对策,旨在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64.
一国内外专家对中国蛋鸡业的理解和认识 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杨宁教授的研究报告显示:虽然在2008年,中国生产的鸡蛋有43%来自规模小于2 000只蛋鸡的农场,但到了2014年,这类农场的鸡蛋供应量仅占中国鸡蛋总产量的4%.尽管到2014年,规模化程度有了很大提升,但中国还是以规模较小的鸡蛋生产商...  相似文献   
965.
为了研究麦田恶性杂草多花黑麦草、节节麦的高效防治药剂,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及田间试验评价了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混用的联合效应。室内盆栽试验测定结果表明,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按照1∶1、1∶2、1∶3、1∶4、1∶6比例混用,对多花黑麦草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37.37、189.10、287.08、259.37、101.80,表明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比例为1∶2~1∶4混用具有显著增效作用。甲基二磺隆与1、2、4、8倍的唑啉草酯混用对节节麦活性分别是甲基二磺隆单用的1.50、1.76、3.66、5.65倍。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1∶4混用,使用剂量为(30+120)、(60+240)、(120+480)g/hm2时对小麦鲜质量抑制率为10.28%~34.43%,添加安全剂吡唑解草酯能够将小麦药害缓解至与对照(喷施清水)相当。田间小区试验表明,3%甲基二磺隆OD 18 g/hm2+5%唑啉草酯EC 45~67.5 g/hm2混用对节节麦的防效为89.28%~91.83%,高于3%甲基二磺隆OD 18 g/hm2  相似文献   
966.
为探索提高超级稻单位面积产量的综合配套技术,加快超级稻新品种与超高产技术的应用推广。2005—2006年黔东南州农技站连续两年在黄平县旧州镇草绿坪村开展超级稻百亩连片高产与超高产示范。项目实施中我们成功地引种了8个超级稻品种,应用其中超级稻新品种——准两优527,对其生育叶龄进程及百亩连片700kg/667m2高产栽培和850kg/667m2超高产技术进行了成功地探索,并总结出了适宜黔东南州生态条件的“黔东南州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这对发展全州超级稻生产,进一步挖掘水稻的增产潜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67.
通过室内土柱淋溶实验,以0.5%的质量比向镉污染土壤中添加羟基磷灰石(HAP),考察p H值为3.5、4.5和5.6的模拟酸雨对土壤磷和镉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淋出液p H随着酸雨p H降低逐渐下降,HAP处理使淋出液p H较未处理土壤淋出液显著增加0.3~1.5个单位。淋出液总磷和正磷酸盐含量均随酸雨p H的降低而增加,且HAP处理显著增加了淋出液中总磷和正磷酸盐含量;总磷含量在第1~3 L和4~6 L分别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五类水标准(总磷含量0.4 mg·L-1)的2.70~3.55倍和1.25~2.15倍,对地表水表现出较大的富营养化风险。较未处理土壤,HAP处理显著降低了淋出液中Cd含量,随酸雨p H降低,未处理土壤淋出液Cd含量逐渐增加,而HAP处理土壤淋出液Cd含量逐渐降低。因此,HAP能够显著减少酸雨淋溶对污染土壤中Cd的淋失,但需防止磷素释放造成地表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968.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期对烤烟生长发育,烟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基肥与分次追肥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烟叶产量和改善烟叶品质,与全作基肥或1/3基肥加2/3追肥相比,烟叶产量、中上等烟比例、均价及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烟叶中化学成分更为协调,内在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969.
采用不连续系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梅花鹿(Cervus nippon)20多种组织器官中LDH同功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梅花鹿LDH_5同功酶相对迁移率为0.13,LDH_1同功酶相对迁移率为0.44。LDH同功酶热稳定性程度和抗尿素抑制作用的次序为:LDH_1>LDH_2>LDH_3>LDH_5。这与雪兔组织LDH同功酶热稳定性程度和对尿素抑制作用敏感度的次序相一致。梅花鹿不同组织有其组织特异性LDH同功酶谱,它们以B亚基为主的LDH同功酶谱分布,虽然骨骼肌A亚基相对含量较高一些,但也是以B亚基为主的LDH同功酶谱分布类型,说明梅花鹿机体大部分组织糖代谢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类型。梅花鹿LDH同功酶谱分布是一种典型类型。  相似文献   
970.
用赤霉素(GA_3)、多效唑(MET)、增产菌处理稻田及分离培养的固氮菌,观察了三者对乙炔还原活性(ARA)的影响。田间处理12g·hm~(-2)GA_3后1个月内,稻株茎基部、根系及根际土 ARA 均被提高。处理450ghm~(-2)MAT 后1个月内,茎基部 ARA 受抑,根系及根际土ARA 受促进。GA_3及 MET 处理后过1个月,各部位 ARA 逐渐接近对照。增产菌田间处理后,根系 ARA 先被促进,处理后约20天又下降,低于对照。根际土 ARA 处理后1个月内也被促进,随后接近对照。对分离培养的固氮处管时,MET 显著促进其 ARA(约5倍),GA_3微弱促进(约30%),增产菌则无促进作用。GA_3及 MET 对分离培养的固氮菌 ARA 的抑制浓度为80mg·kg~(-1)和2500mg·kg~(-1)远高于田间处理浓度。比较 GA_3、MET、增产菌对田间处理与分离培养菌处理结果认为三者对稻株 ARA 的影响是通过影响稻株代谢而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