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土壤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密闭法测定了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土壤呼吸基本无抑制作用.安全性评价认为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土壤微生物均属于低毒级农药.  相似文献   
52.
8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毒力。结果表明,咯菌腈、戊唑醇、啶酰菌胺、异菌脲、百菌清、嘧菌环胺、腐霉利和嘧霉胺对草莓灰霉病的质量浓度EC50值分别为0.142 6、1.219 7、2.150 4、3.699 4、11.317 8、11.645 2、23.076 7和25.054 4 mg·L-1。8种杀菌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咯菌腈>戊唑醇>啶酰菌胺>异菌脲>百菌清>嘧菌环胺>腐霉利>嘧霉胺。其中,供试草莓灰霉病菌对咯菌腈最敏感。  相似文献   
53.
我国生物源农药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生物源农药登记、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情况等方面,总结了我国生物源农药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水培蕹菜使用吡唑醚菌酯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在水培蕹菜白锈病发病初期,喷施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和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测定水培蕹菜和水体中的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并结合毒理学数据评估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暴露风险。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水培蕹菜和水中降解较快。悬浮剂和微囊悬浮剂在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9 d和3.9 d,微囊悬浮剂较悬浮剂在植株上的持效期更长。两种剂型在水中的消散半衰期都小于2 d,微囊悬浮剂在水中的有效浓度小于悬浮剂。基于暴露浓度峰值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进行风险评估,悬浮剂对水生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急性和慢性风险商值,及其对初级生产者的慢性风险商值均大于1;微囊悬浮剂对每一类水生生物的风险商值都小于悬浮剂,但其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暴露风险同样不可接受(风险商值仍大于1),慢性风险商值仅在基于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计算时小于1。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在水培蕹菜上使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不容忽视,应重点关注鱼和无脊椎动物的暴露风险。建议在水生蔬菜生产中谨慎使用吡唑醚菌酯,同时修订吡唑醚菌酯在水生蔬菜上的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55.
田间药效试验是农药登记试验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病害防治效果计算公式的适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对科学合理评价杀菌剂对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几种计算公式在适用性和计算误差上存在差异,而对于常用公式之间的比较至今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理论推导、数值模拟等方式比较验证了多个变量不同组合条件下4种常用计算公式的防治效果变化趋势,准确评价了常用计算公式的应用范围和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并对处理区药后观测的病情指数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在固定处理区和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条件下,4种常用公式计算结果对处理区、对照区初始病情指数差异的敏感程度表现不同;当处理区施药前后病情指数变化极小时,采用公式(1)、(3)和杨信东公式(4)计算防治效果会出现计算结果不依赖对照区病情指数的情况,且当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低于药前病情指数时,计算结果会大于100%,出现防效值溢出现象,而Henderson-Tilton公式[公式(2)]是以施药前后病情指数变化率来计算防治效果,可以有效规避结果偏差或防效值溢出;而当对照区初始病情指数较大,且病情发生速率快时,建议采用杨信东公式(4)计算防治效果,可以减少处理区和对照区因药后病情指数差异而带来的误差。综合考虑田间施药前后的各种影响因素,在确保病害发生初期施药条件下公式(2)更具适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