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8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83篇
林业   206篇
农学   164篇
基础科学   289篇
  194篇
综合类   1219篇
农作物   147篇
水产渔业   148篇
畜牧兽医   662篇
园艺   201篇
植物保护   10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21.
本文报道了河南省新记录的种子植物有1个新记录科(沟繁缕科)、4个新记录属(田繁缕属、脐草属、耳草属、稻搓菜属)、18个新记录种、2个新记录变种。文中引证的标本,全部收藏在河南农业大学植物杜本室(HNAC)。  相似文献   
122.
为了促进蔬菜废弃物资源化还田,在室内模拟不同量[全量:每亩(667 m2)1.8 t,半量:每亩0.9 t]番茄秸秆和甘蓝叶残体还田,并设置添加菌剂(秸秆腐熟剂、农用酵素)和未添加菌剂处理,测定还田后7、14、21、28、35 d的土壤温度、pH、电导率、有机碳、养分含量以及腐殖质各组分含量,探究蔬菜废弃物还田量及配施菌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结果 表明:各还田处理的土壤pH值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其中配施菌剂处理的pH值变化幅度较小.蔬菜废弃物还田后7 d各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均迅速增加,增加范围为0.55~1.73 g·kg-1.与未施菌剂还田相比,还田35 d后番茄秸秆添加酵素全量还田处理的土壤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4.49%、9.30%和5.61%,甘蓝叶残体添加酵素全量还田处理的有效磷含量增幅最大,达到34.98%.在还田处理期间,番茄秸秆在第21 d的土壤水溶性物质含量达到最大,而甘蓝叶残体还田处理则是在第7 d上升到最大值,并且甘蓝叶残体各还田处理的土壤水溶性物质含量整体比番茄秸秆还田处理高.蔬菜废弃物配施酵素全量还田能够有效促进土壤腐殖质和胡敏酸含量增加,且两种蔬菜废弃物还田处理的土壤腐殖化程度均在还田第7d达到最大.综合比较而言,蔬菜废弃物配施酵素全量还田在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降低还田成本方面效果最佳,更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3.
为了提出适合我国三江平原的高精度ET0预报方法,基于该区6个气象站点的天气预报数据和实测气象数据,以FAO56-Penman-Monteith(FAO56-PM)公式计算值为基准,比较Hargreaves-Samani(HS)、Thornthwaite(TH)和Blaney-Criddle(BC)3个ET0预报模型的效果,对最优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模型1~7 d预见期平均绝对误差均值分别为0.66、0.65、0.65 mm/d,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3、0.96、0.95 mm/d,相关系数分别为0.857、0.828、0.840。1~5 d预见期最优预报模型为HS模型,6~7 d为TH模型。总体上预报精度由高到低为HS、TH、BC模型,建议采用HS模型在三江平原开展ET0预报,HS模型预报对最高温预报的敏感性大于最低温。其预报值在夏季受温度预报误差影响最大,冬季最小,4季整体误差较小。研究可为灌溉预报提供较准确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24.
厚皮甜瓜果实井水预冷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了不同初始温度、果实大小、成熟度及不同瓜水体积比例对甜瓜预冷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初始温度、比表面积、果肉厚度、瓜水比例均影响降温速度。预冷时间与果实初始温度、果肉厚度和冷却介质比例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果实比表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冷却介质比例相同时,流动水的预冷效率显著高于半流动水。预冷期间果实温度(T)与预冷时间(t)的关系可用函数()21/tzTTaem-=-来描述。  相似文献   
125.
为探究生物炭对多菌灵环境行为的影响,挖掘生物炭在农业中的应用潜力,以稻秆炭、果壳炭、椰壳炭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种类的生物炭及其老化方式对东北黑土中多菌灵吸附性能和多菌灵土壤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在东北黑土中添加3种生物炭,多菌灵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从46.3μg/g提高至117.3μg/g(稻秆炭)、215.2μg/g(果壳炭),椰壳炭对多菌灵的吸附影响不大.稻秆炭和果壳炭分别经过3种不同的方式老化后添加到东北黑土中,2种生物炭经自然老化和氧化老化后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均下降,而经物理老化后两者理论最大吸附量都增加.此外,3种生物炭均能加速多菌灵在土壤中的降解,降解半衰期分别缩短了约5.1(果壳炭)、1.1(稻秆炭)、0.7倍(椰壳炭).  相似文献   
126.
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蜡蚧轮枝孢菌(Verticilliumlecanii)及2种菌混合物配制成0 5×109~5 0×109孢子/mL,在室内和野外对松墨天牛幼虫进行了防治试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和蜡蚧轮枝孢菌对松墨天牛幼虫均有较强的致病性,2种菌混合使用致病作用倍增。球孢白僵菌对松墨天牛的寄生率为5%~32%,平均20%;蜡蚧轮枝菌的寄生率为2 9%~25%,平均14 9%;2种菌混合物寄生率为12%~76%,平均47 9%。野外试验表明,球孢白僵菌防治效果为50 43%,蜡蚧轮枝孢菌防治效果为38 66%,2菌混合物防治效果为69 69%。  相似文献   
127.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滴灌施有机肥(主处理滴施氨基酸、黄腐酸)和喷施叶面肥(副处理喷施B、Si、复硝酚钠)相结合的供肥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施黄腐酸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显著高于氨基酸处理和对照;氨基酸处理的产量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在对马铃薯淀粉含量、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上,滴灌施黄腐酸和氨基酸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2种有机肥之间不显著;与副处理对照相比,喷施叶面肥显著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以及淀粉、蛋白质和总糖含量,其中硅肥在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上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8.
目的针对比较复杂的图问题,如TSP(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使用计算机来处理是比较困难的。探索和研究新的TSP算法以提高算法时间空间性能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方法采用贪心算法来求TSP的解,该算法使用最短的路径连接策略,任何一次搜索都在所有的边中寻找长度最短的边。结果通过该算法最后找到的解就是TSP的最优解的近似解。结论通过使用两种不同的贪心算法求解TSP,并且求解了贪心算法的时间空间性能,相比于传统的算法贪心算法有一定的优势。该算法对TSP的求解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配送货物的路线、有关网络布线等问题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9.
羊寄生虫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常在春季发生。虽然单纯的寄生虫病引起羊死亡率并不高.但如不对其科学规范诊断,并加以有效防治,将会导致羊群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大量死亡,对羊的危害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30.
长期施肥下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土壤有机碳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组分的有机碳由于化学性质和存在方式等不同,其生物有效性和肥力功能不同,并反映出不同的稳定机制,所以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的组分特征,对于更好地了解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肥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壤性水稻土为对象,旨在研究揭示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的影响并探讨合理培肥模式。【方法】以中国黄壤性水稻土18年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托,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采用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重点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变化,并通过定量分析组分碳含量与年均碳投入量的关系,探讨土壤有机碳饱和现象。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0.5MNPK)和无机肥配施高量有机肥(MNPK),碳投入梯度为0.87-6.02 t·hm-2·a-1。【结果】与不施肥(CK)相比,单施化肥(NPK)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游离态粗颗粒有机碳、化学保护粉粒组有机碳和生物化学保护粉粒组有机碳含量,总有机碳提升10%;有机肥处理(0.5MNPK、M、MNPK)显著增加了土壤游离态粗颗粒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化学保护粉粒组、黏粒组有机碳和生物化学保护粉粒组、黏粒组有机碳,增加幅度高于化肥处理,总有机碳提升24%-46%,其中以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的提升幅度最大;与不施肥(CK)及单施化肥(NPK)处理相比,有机肥处理(0.5MNPK、M、MNPK)土壤物理保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显著升高;模型分析发现,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游离态粗颗粒有机碳浓度与年均碳投入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而化学保护态有机碳浓度与生物化学保护态有机碳浓度以及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与年均碳投入量呈显著的“饱和曲线效应”的对数函数关系。【结论】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升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水平的最佳培肥措施,并以物理保护有机碳的提升幅度最大,强化了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机制;黄壤性水稻土较稳定的有机碳组分(化学保护态、生物化学保护态)以及总有机碳存在饱和现象,在当前条件下出现饱和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