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8篇 |
农学 | 1篇 |
4篇 | |
综合类 | 31篇 |
农作物 | 1篇 |
畜牧兽医 | 1篇 |
园艺 | 2篇 |
植物保护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菌饼法测定了40%五氯硝基苯等9种农药对日本落叶松根腐病主要病原丝核菌的室内毒力;选取抑菌效果达80%以上的6种农药进行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五氯硝基苯、立枯净、移栽灵和土菌硝等对日本落叶松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恩施市绿地系统现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部分指标(绿地率、优势度指数、景观破碎度、绿地类型分维数),对恩施市绿地系统地进行现状评析,结果表明:绿化整体水平偏低,人均绿地面积偏小;绿地的可游憩性不强;绿地斑块总体较为破碎、景观格局较复杂,此外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坡耕地的整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天池3号玉米为材料,研究了护坡拦蓄保水区和自然降水区(对照)不同种植模式和肥力配比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在不施肥条件下,护坡拦蓄保水区玉米单作、玉米+马铃薯间作,玉米千粒重平均为328.13、06.8 g,对照区玉米千粒重为283.12、92.4 g;在施肥条件下,对玉米千粒重影响不大。不施肥、低肥、高肥、特高肥条件下,护坡拦蓄保水区的玉米单作产量比对照增加61.6%、24.3%、10.5%和9.3%;玉米+马铃薯间作的玉米产量比对照增加47.0%、15.0%、10.2%和8.7%。单作时N∶P=1∶1肥力配比的增产效果优于2∶1的肥力配比,间作时2∶1的氮磷配比略优于1∶1的氮磷配比。[结论]护坡拦蓄保水措施能提高玉米产量,增产效果随施肥水平而变化。 相似文献
15.
对三峡地区玉米降水生产潜力及适宜开发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全生育期,自然降水总量的41.9%用于农田蒸散。坡地与平地相比,坡地地表径流量占降水总量的28.3%,平地地表径流量占降水总量的12.3%;耗水系数平均为0.136mm/(kg·hm2),比平地低0.007mm/(kg·hm2)。影响玉米降水生产潜力的主要障碍因子是施肥水平、降水量和土壤侵蚀。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降水生产潜力增大,且施肥水平对坡地降水生产潜力的影响比平地更加明显;水土流失增加,降水生产潜力降低,降水量对降水生产潜力的贡献值为-3.135kg/(mm·hm2),即每减少降水量1mm,坡地降水生产潜力平均下降3.135kg/hm2。在现有技术、土壤、投入水平及管理条件下,三峡地区大田玉米降水生产潜力开发程度(MKD)较低,坡地约60%~65%,平地约65%~70%。坡地玉米降水生产潜力适宜开发度(SKD)可达80%,平地可达90%。可开发程度(KKD)坡地平均为17.5%、平地平均为17.9%,平地降水生产潜力可开发程度比坡地稍大。 相似文献
16.
17.
旅游区人为干扰对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人为干扰对湖北省梭布垭石林针阔混交林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对乔木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优势种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使群落平均胸径(或地径)和平均树高降低,群落种类组成发生变化。重度干扰和中度干扰降低了群落乔木层阔叶树种和灌木层优势种的作用和地位,重要值降低,但增加了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不同干扰类型的群落,在垂直高度1.0 m以下,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较大,1.1 ~ 3.0 m高度达最大,以后随高度升高,多样性指数降低,在9.1 m以上的高度层,树种单一,多样性为0。图3表3参13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物种组成与林分空间结构,直观、精准的描述其林分结构特征,为我国珍稀植物鹅掌楸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两个鹅掌楸典型分布区域共建立40个20 m × 20 m调查样地,进行每木定位与检尺调查,利用Winkelmass软件与R 3.5.1计算胸径(DBH) ≥ 5 cm的林木个体的角尺度(W)、大小比(U)、混交度(M)与密集度(C),分析其一元分布、二元分布及四元分布特征。 结果 群落中物种总计251种,其中乔木88种、灌木61种、草本77种、木质藤本25种,隶属于76科172属,鹅掌楸为该群落的优势种群,但优势不明显。鹅掌楸天然林林分角尺度均值为0.566,整体呈现轻微团状分布,林木生长处于中庸状态(U = 0.508),各树种呈现高度混交状态(M = 0.742),林分郁闭度较高,密集度均值为0.865。角尺度对大小比数、混交度与密集度均有一定影响,且林木混交状态与林分密集程度呈现相互促进的状态。 结论 研究区鹅掌楸天然林各树种高度混交,正处于森林自然演替的中后期阶段。森林经营过程中应调整林木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减少同种聚集现象,选择性地伐除处于绝对劣势且弱度混交的林木个体,改善林内环境,增加林下光照,促进鹅掌楸天然更新,以维持森林结构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为查明水杉天然更新的关键障碍因素,探索促进水杉天然更新的有效途径,在野外原生境中选择5株水杉母树作为研究对象,以水杉母树为中心设置样圆,在样圆内采用不同林下处理方式(群落阻隔、林下活地被物阻隔、凋落物阻隔和无阻隔)进行分区试验,研究植被和凋落物对水杉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下处理方式对水杉幼苗更新密度、存活率、苗高、地径、根长、叶片数量、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幼苗萌发生长指标均在无阻隔区达到最大值,再由高到低依次是凋落物阻隔区、林下活地被物阻隔区、群落阻隔区。水杉林下活地被物、凋落物和群落环境均是造成水杉天然更新困难的障碍因素,对水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程度的排序为:群落环境>林下活地被物>凋落物。水杉幼苗苗高的生长动态变化符合S型生长曲线(R2≥0.893), 4种处理方式的水杉幼苗更新密度均呈倒“V”形分布。无阻隔处理显著促进了水杉幼苗的天然更新,其存活率、苗高、地径、根长、叶片数量、叶面积、生长速率及生物量等指标均最高;今后在水杉种群保护和管理中,应适当清除林下活地被物和凋落物,为水杉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