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69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63篇
  35篇
综合类   294篇
农作物   56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208篇
园艺   63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5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大豆需求量及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培育高产量、多抗性、优质大豆品种迫在眉睫。然而受生态条件的限制,优质大豆种质资源材料匮乏,遗传背景狭窄,而且大豆自然变异过程繁琐且漫长,仅依靠大豆自发突变获得优质遗传材料十分困难,因此利用诱变技术创制优质、高产、多抗新种质是发展大豆产业的有效手段之一。诱变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相比,更有利于提高基因变异频率,扩大育种选择范围,高通量筛选有益突变,促进优良性状重组等,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性状丰富的突变体,解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的瓶颈问题,广泛应用于优良性状的大豆新品种选育。本文概述了化学诱变、物理诱变的原理、种类及特点,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大豆种质创新中常用的诱变方法和技术优势,展望未来大豆诱变育种技术的应用前景,为大豆育种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852.
为探索不同典型改良物料对酸化果园土壤的改良效果,该试验选用生石灰、石灰氮、轻烧粉、钙镁磷钾肥、草木灰和轻质碳酸钙6种改良剂,研究其对土壤的改良效果和对果实及树体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1)所有改良物料都能较好地改良酸化土壤,生石灰、轻烧粉和石灰氮可以使土壤pH值至少提高0.45,钙镁磷钾肥、草木灰和轻质碳酸钙可以使土壤pH值提高0.25左右。(2)所有改良物料均降低了苦痘病和黑点病的发病率,轻烧粉的效果最佳。(3)生石灰和石灰氮明显增加苹果树2 mm根系的数量,对提高苹果着色面积也有明显的效果。(4)生石灰处理的苹果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肉硬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石灰氮和轻质碳酸钙处理的产量与对照相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肉硬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综合考虑土壤改良效果,生石灰、石灰氮和轻烧粉均是效果不错的酸化土壤改良剂,3种改良剂配合施用对酸化果园土壤改良的效果会更佳。  相似文献   
853.
林燕腾 《福建茶叶》2023,(4):172-174
清代《茶经》一文记录清代漳州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贮茶、施茶的方法,保留许多古代制茶和茶艺的科学技术,也表达了清代漳州人对茶品的精神追求。对于研究茶史和地方史提供可贵资料。作者陈常夏为清初会元,任过清代官员。晚年隐居漳州江东,生前关心民瘼,敢为民请命,人称“铁山先生”。著有《江园集》14卷,《茶经》出于该书集。  相似文献   
854.
以柠檬、玫瑰花、大吉岭红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大吉岭红茶添加量、玫瑰花添加量、柠檬添加量对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同时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玫瑰大吉岭红茶饮料的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调配玫瑰大吉岭红茶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柠檬添加量2.14 g,玫瑰花添加量9.80 g,大吉岭红茶添加量11.04 g,水添加量150 mL,木糖醇添加量8.65 g,蜂蜜9.08 g,山梨酸钾0.04 g。在该配方下制得的玫瑰大吉岭红茶饮料感官评分为93.59分,其味道酸甜适中、色泽明亮、口感清爽、风味宜人。  相似文献   
855.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明确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模拟预测峰值,为促进江苏省农业低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农业物资投入和农田土壤利用2类碳源,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和清单法综合测算江苏省1990—2020年间种植业碳排放量,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分析,并根据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2021—2060年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20年江苏省种植业碳排放为1 999.53万t, 1990—2020年间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然后趋于平稳的趋势;种植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农田土壤利用,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占比为77.73%~86.95%,农资投入碳排放占比为13.05%~22.27%;(2)化肥是农资投入碳排放源中最主要的排放源,其占比为69.15%~79.20%,其次是农药和农膜,农机、灌溉、翻耕占比均较低;(3)水稻是农田土壤利用排放源中最主要的排放源,其占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的79.76%~87.23%,其次是小麦和蔬菜,大豆、玉米、棉花占比均较低;(4)脱钩关系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表明随着种植业生产总值的提高,农业种植...  相似文献   
856.
针对剑麻人工收割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结合剑麻叶片物理特性和收割工艺特点,设计一种圆盘切割式剑麻采摘装置。首先,简述整机结构与工作原理;然后,对装置关键部件的结构进行设计,通过对刀具在切割过程中的受力与运动分析,确定刀具的回转半径和转速等结构与运行参数;最后,运用ANSYS对圆盘刀具进行静力学和模态分析,进而仿真优化刀盘结构,以刀具回转半径和安装角度为试验因素,刀具底部的最大应力和刀具顶部的最大形变量为评价指标进行两因素三水平正交仿真试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当刀具安装角度为28°,最大回转半径为105 mm时,刀具的最大变形量为0.09 mm,最大应力为9.38 MPa,远小于刀具材料的最小屈服强度345 MPa;安全系数最小值为15,远大于1,最小循环次数为1010,进入了无限寿命区;根据刀具前6阶模态分析知,刀具的工作转速800 r/min,远小于极限转速。以上研究表明,刀具的刚度、强度和安全系数、疲劳寿命均满足要求,且不会发生共振现象。研究为剑麻收割机的设计及刀具避开共振点频率,减小因振动产生的变形,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57.
【目的】探究库布齐沙地人工林滴灌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以及其与土壤分形特征的关系,以期为人工林滴灌策略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激光粒度衍射法测得土壤粒径分布并计算单重及多重分形维数,通过大田试验明确灌水及水分再分布过程湿润锋动态变化规律,并采用通径和冗余分析等手段探究湿润锋运移与分形特征的联系。【结果】1)库布齐沙地滴灌人工林湿润锋水平及垂向运移可分别用对数函数(R2=0.941~0.990)和幂函数(R2=0.958~0.996)描述;2)砂粒含量高于70%、黏粒低于2.5%土壤条件下,利用粉粒、黏粒含量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能较好地计算停灌后二维水分运移距离(R2=0.839~1.0),但对停灌前适用性较差(R2=0.243~0.403);3)单重分形维数D和信息维数D1、信息维数/容量维数D1/D0、关联维数D2均与砂粉比呈负相关,而滴灌形成的湿润体体积与砂粉比正相关,且D较D0、D1、D1/D0、D2更能解释土壤砂粉比差异对湿润锋运移的影响。【结论】滴灌下人工林水分运移满足函数定量关系,砂粒占比高于70%且黏粒低于2.5%时,土壤质地越粗则湿润体体积越大,可在灌溉策略制定时进行土壤粒径分析,节约决策成本。与库布齐沙地相似环境条件下,滴灌时长6h流量3.0L.h-1时,速生杨和榆树林在停灌后48h需启动下次灌溉,沙柳和旱柳林则不需要。  相似文献   
858.
高水平知识产权运营对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科研院所是知识产权创造产出的主要单位,提高其知识产权转化运营能力必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文章总结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近年来知识产权运营方面的主要做法,分析了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提出了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质量和商业化价值等对策,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9.
为全面了解长白山种质圃种植药材的外源性污染现状,预估污染风险,保证种质圃中药材朝鲜淫羊藿项目的顺利展开,针对种质圃种植朝鲜淫羊藿,进行朝鲜淫羊藿药材和根际土壤中5种重金属元素铅、镉、砷、汞、铜含量检测,以及朝鲜淫羊藿药材中21类41种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明,长白山种质圃园区内种植的朝鲜淫羊藿药材,外源性重金属及农药污染风险隐患较低,可以展开长白山区道地药材朝鲜淫羊藿项目后续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60.
犊牛自身各项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质较弱,因此生长过程中极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胃肠疾病高发,这是制约当前养殖工作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犊牛消化不良不仅容易出现腹泻的情况,还容易诱发继发感染,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死亡的情况,给养殖工作造成极大的打击。为科学防控疫病,还需掌握疾病的病因及其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等,科学防控,促进犊牛健康生长和发育。基于此,文章对犊牛消化不良及其综合防控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旨在通过探究,能够为疫病的防控和牛养殖产业的科学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