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0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143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内的水稻土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荧光技术,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研究外源有机物(葡萄糖和秸秆,分别代表易分解和难降解碳)对不同碳水平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对高碳和低碳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以促进DOC结构中类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增加与类胡敏酸类富里酸的减少。添加秸秆则对高碳和低碳水稻土DOC有不同的影响:低碳土壤中,在培养末期(60d),添加秸秆处理的DOC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高碳土壤处理则无显著变化。在DOC结构方面,秸秆可以促进低碳土壤中类蛋白物质转化为更稳定的类胡敏酸和类富里酸物质;对于高碳土壤,则可以促进类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积累,促进类胡敏酸与类富里酸的分解利用。低碳土壤DOC含量相对稳定,结构受外源有机碳影响较大;高碳土壤DOC结构相对稳定,但含量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42.
[目的]对比宣城市麦茬水稻不同种植方式。[方法]2015年以武香糯2402为供试材料,在宣州区青草湖农场开展麦茬水稻不同种植方式大田对比试验,取样考察产量性状,机械收割测实产,统计机械、人工、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成本,计算效益。[结果]实收产量以机插秧(9 980.5 kg/hm2)最高,人工撒播(9 352.5 kg/hm2)次之,机条播(9 310.5 kg/hm2)最低。效益以人工撒播(10 708.5元/hm2)最高,机条播(10 599.3元/hm2)次之,机插秧(10 466.3元/hm2)最低。[结论]机插秧有利于提高产量,可在完善社会化育秧、机插基础上用于规模生产,需优化育秧、成穗技术,提高机具功效;人工撒播效益最高,适宜普通农户生产,需注意品种选择、全苗、除草、防倒、构建丰产群体等环节,并加强关键技术指导;机条播效益较高,在提高机具水旱直播能力的基础上优化技术,可在适宜区域替代人工撒播。  相似文献   
143.
胡锋  唐小马 《种子》2016,(10):112-114
Ⅱ优MR 28是安徽省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自育优质抗病恢复系MR 28与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高异交率不育系Ⅱ-32 A配组育成的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该品种米质优,对稻瘟病抗性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好.介绍了Ⅱ优MR 28配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4.
利用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一株无色菌(Achromatium sp.)对复合污染土壤上Cu、Zn的溶出效果及其对海州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生长和Cu、Zn吸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在培养试验(pH = 4.65)中的产酸效果较盆栽试验(7.3<pH<8.2)更佳;土壤溶液可溶性Cu与pH显著正相关,而可溶性Zn与pH显著负相关;和对照处理相比,无色菌处理提高海州香薷的生物量和地上部Cu浓度,显著(p<0.05)提高海州香薷对污染土壤中Cu的去除潜力.  相似文献   
145.
不同微量元素叶面肥对草莓育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硼、钼和铁等微量元素复配成单一或复合叶面微肥,应用于草莓育苗,通过分析草莓生长情况,以确定硼、钼和铁肥的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单施硼、钼、铁肥及配施叶面肥均能不同程度促进草莓繁苗数、母株的株高、净光合速率以及母株和子苗的叶面积、SPAD值和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其中硼、钼对繁苗数、叶面积的促进效果较为明显,铁对叶绿素和光合作用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总体来看,随着铁浓度的增加,其对母株叶面积、SPAD值、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以及子苗的叶面积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但高浓度的硼、钼促进作用则减弱,甚至对繁苗数产生抑制作用;不同微量元素的配施处理中,以硼和钼配施微肥效果最好,显著提高了草莓母株和子苗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由此,本试验中0.2%硼肥、0.2%钼肥及各浓度的铁肥以及硼、钼配施为草莓育苗微肥的最佳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146.
探讨不同有机物施用对土壤肥力与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以达到农田培肥和提升作物养分利用效率的目的。2015年在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布置田间施肥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量化肥(CF)、减量化肥(RF)、全量化肥配施秸秆(CFR)、减量化肥配施秸秆(RFR)、全量化肥配施生物黑炭(CFB)、减量化肥配施生物黑炭(RFB)、减量化肥配施猪粪(RFP)、减量化肥配施蚓粪(RFV)9种不同施肥处理,研究全量化肥和减施40%化肥条件下配施不同有机物对土壤肥力及作物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的各处理油菜籽粒和红薯产量较CF处理都有所增加,其中以RFP和RFV处理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其增幅分别为76.69%,75.01%和84.73%,69.72%;有机物的施用提升了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连续施肥下,土壤养分水平进一步提升;在红薯和油菜季,不论全量化肥还是减量40%化肥,配施有机物处理相比CF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氮肥、钾肥的表观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其中红薯季RFP处理提升效果最佳,分别达到43.22%,48.55%和22.00,21.45kg/kg,但其磷肥表观利用率和磷肥偏生产力较低,仅为1.91%和3.25kg/kg;油菜季RFV处理的肥料贡献率最高,达到80.41%,但其农学效率较低,为0.67kg/kg。因此,有机物的施用可以达到土壤培肥、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作物肥料养分利用率的目的,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7.
正白菜、甘蓝、萝卜、莴笋、花椰菜等叶、根、茎、花类喜凉蔬菜的生长适宜季节为冬季。喜凉蔬菜夏秋错季栽培,主要是利用贵州中高海拔地区夏秋季"天然空调"的凉爽气候,提前于春夏季播种,夏秋季上市,可补充夏秋蔬菜淡季市场,经济效益较高。贵州省夏季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夏季气温过高会影响喜凉蔬菜的正常生长,只有在热量条件完全适宜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喜凉蔬菜夏秋错季生产。那么,贵州哪些地方的气候适宜种植夏秋错季喜凉  相似文献   
148.
黄萌  程思  李嘉琪  李根  杨扬  胡锋  李辉信  武俊 《土壤》2022,54(1):47-54
以土壤模式动物秀丽隐杆线虫为受试对象,研究了不同粒径、不同浓度的聚苯乙烯(PS)微塑料在短期暴露和长期暴露条件下对线虫取食偏好的影响,结果显示,1、10、100 mg/L浓度下,1μm和5μm的PS微塑料短期暴露后,线虫对B.amyloliquefaciens JX1(X1)和P.fluorescens Y1(Y1)的...  相似文献   
149.
蚯蚓对污染土壤中黑麦草和印度芥菜吸收累积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丹  李辉信  魏正贵  胡锋 《土壤》2008,40(1):73-77
以长江冲积物形成的高沙土为供试土壤,分别加入4个浓度的Zn(100、200、300、400 mg/kg)以模拟Zn污染土壤,设置了接种蚯蚓(Pheretima sp.)处理与不加蚯蚓的对照处理,并种植黑麦草和印度芥菜,以研究蚯蚓活动对不同植物吸收、累积Zn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低浓度Zn处理外(Zn≤100 mg/kg),蚯蚓活动明显增加了污染土壤的DTPA提取态Zn含量,进而促进植物对Zn的吸收.蚯蚓活动同时提高了印度芥菜和黑麦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及植株体Zn浓度,促进了植物对土壤Zn的吸收.加入蚯蚓后印度芥菜和黑麦草中Zn总累积量较无蚯蚓对照分别提高了57.8%~131.6%、51.4%~150.5%.两种植物相比,印度芥菜植株Zn浓度明显高于黑麦草,但由于印度芥菜生物量低,不论是否接种蚯蚓,其Zn累积量均低于黑麦草(未加Zn处理除外).黑麦草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可多次刈割,因而具有很大的修复中、轻度Zn污染土壤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0.
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莉  章钢娅  胡锋 《土壤学报》2008,45(1):90-97
研究了氰戊菊酯在青紫泥、乌栅土以及黄泥土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并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外界环境条件等对其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5.3、19.4、17.7d,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274、0.0357、0.0392,即在青紫泥中降解最慢,黄泥土中降解最快。而经过灭菌后的土壤,其降解明显减缓,半衰期延长。由此可见,土壤中降解过程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影响降解的最主要因素是有机质含量,其次为土壤酸碱度,即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碱性越强,则其半衰期越短,降解速度越快。除此之外,外界环境条件对氰戊菊酯的降解影响也较大,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降解越快;另外,药剂的添加浓度对降解也有重要的影响,添加浓度越高,降解速率越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