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篇 |
农学 | 12篇 |
基础科学 | 10篇 |
9篇 | |
综合类 | 57篇 |
农作物 | 8篇 |
畜牧兽医 | 4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71.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麦全蚀病不同防治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焚烧秸秆、化学药剂剑蚀消、菌肥处理均能明显抑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在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剑蚀消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其发病率分别为5.0%、2.5%,且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小麦成熟期,各处理对小麦全蚀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均在38.7%以上,其中处剑蚀消和功能型生物有机肥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77.4%、71.0%,且均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处理对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增加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见,秸秆焚烧、化学药剂、菌肥处理对小麦全蚀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秸秆焚烧和菌肥处理,而菌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其中超级高产功能宝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功能型生物有机肥次之。 相似文献
72.
应用国际上森林碳汇项目中普遍采用的碳计算方法,对河南省南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杉木林碳储量成熟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立地条件对碳储量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立地条件越好,成熟龄越早,达到成熟龄时的年平均碳储量也越高;碳储量成熟年龄的确定对选择树种和确定有关森林碳储量项目的期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74.
75.
76.
平时发动机在工作中出现不正常的声响,主要原因是内部相配机件磨损而松旷、修理质量不高、调整不当以及使用不当等造成.因此,应根据响声的不同,正确判断故障原因和部位,并及时作出处理,以免造成发动机严重损坏. 相似文献
77.
平时发动机在工作中出现不正常的声响,主要原因是内部相配机件磨损而松旷、修理质量不高、调整不当以及使用不当等造成。因此,应根据响声的不同,正确判断故障原因和部位,并及时作出处理,以免造成发动机严重损坏。 相似文献
78.
叶温是反映冬小麦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但获取麦田叶温动态变化过程及廓线分布存在着较大困难。本文以河南省商丘市为研究区,引入表达土壤-植被-大气能量传输的SHAW模型,对其进行本地化标定,在垂直方向上0~60cm高度以10cm为间隔进行分层,模拟冬小麦拔节期至抽穗期间的叶温时序曲线及廓线,并结合田间同期不同高度的叶温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HAW模型可有效地用于麦田叶温时序曲线和廓线模拟,决定系数达0.8476,夜间模拟效果显著优于白天,决定系数分别为0.8622和0.7602。对叶温日平均值、最低值和最高值的分析表明,均方根误差范围为1.36~4.09℃,且最低温模拟效果最好,平均值次之,最高温误差最大。叶温廓线模拟分析表明,各高度决定系数均达到0.82以上,且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均方根误差范围为2.41~3.35℃,平均误差均小于0℃;叶温总体上呈现出夜间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而白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79.
越冬期小麦苗情分类综合指数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物统计标准差权重法,针对河南省商丘地区越冬小麦主茎叶龄、群体、单株分蘖数、单株次生根数4个指标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建立了小麦苗情分类指数计算方法。经计算分析得到,苗情指数(m)阈值分布在-0.5~0.5。结合实际调查数据进一步确定了分类指数标准,基于此指数得到了五级苗情分类:三类苗为m<-0.3,二类苗为-0.3≤m<-0.1,一类苗为-0.1≤m<0.1,偏旺苗为0.1≤m<0.3,旺苗为m≥0.3。对商丘市6个县市(区)2010-2011年小麦苗情分析表明,应用该分类指数,与生产实际的苗情吻合较好。应用苗情指数不仅对比结果直观,而且可进行年际间、区域间的多维比较。应用该指数不仅提高了小麦苗情分类的定量化判别水平,而且有利于计算机数字化管理过程的应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揭示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与产量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其空间差异性原因,为冻害风险早期预判及影响因子调控提供先验知识和依据。【方法】选择矮抗58冬小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4月发生的3次自然霜冻为契机,构建死穗率、残穗率、残穗指数和减产率等晚霜冻害评价指标。基于商丘市一农户麦田内100个采样点(以5 m间隔定点)的小麦产量、冻害考察以及土壤肥力测定数据,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地统计学、系统聚类、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穗数、实际产量和晚霜冻害评价指标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探讨其与小麦发育进程、返青期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结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死穗率是影响穗数的关键因子,呈负效应。影响实际产量的因子是残穗指数、死穗率和残穗率,3个因子均呈负效应,值越大,实际产量越低,其中残穗指数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53)。影响减产率的因子为死穗率、残穗率和残穗指数,3个因子均为正效应,值越大,减产率越高,其中死穗率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626)。晚霜冻害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特性,冻害程度相近的样点在局域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在所有冻害评价指标中,减产率的空间集聚性最强(Moran’s I=0.5538)。冻害分区结果表明,随着冻害程度加深,穗数和实际产量显著降低(P<0.05);死穗率增幅最大(达271.3%),其次是残穗率和残穗指数(分别为36.4%和31.8%),它们共同成为导致减产率大幅攀升(增幅达132.1%)的因素;冻害程度最重的区域几乎连片分布,空间集聚性明显。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明显,与晚霜冻害具有一定空间关联性。土壤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等与冻害指标之间达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前期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冻害程度呈加重趋势。前期持续干旱使得土壤含水量迅速下降,进一步加重了晚霜冻害的影响程度。【结论】在农田尺度下,晚霜冻害影响冬小麦穗数和实际产量的空间差异性明显,其空间分布与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等因子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为在精细空间上进行冻害风险早期预判与因子调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