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农学   4篇
  4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叶片淋洗对盐胁迫下玉米全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不同pH淋洗液对NaCl胁迫下玉米上部叶片、中部叶片、下部叶片、茎鞘、茎叶和根系全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NaCl胁迫的增加,玉米不同部位的全磷含量明显增加,叶片完全磷含量随叶龄增加而降低;无盐胁迫和100mmol/L NaCl胁迫时,叶片淋洗对全磷含量未产生明显影响,但在150mmol/L NaCl胁迫时,淋洗处理的全磷含量降低,说明叶片淋洗可降低高盐胁迫下植物体磷的多量积累。  相似文献   
12.
盐化和有机质对土壤结构稳定性及阿特伯格极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甘肃景电灌区盐化和有机质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黏粒的分散性及阿特伯格极限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灌区盐化土壤中水溶性盐以钠盐为主,土壤具有钠质现象。随含盐量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率(ESP)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显著降低,黏粒的分散性显著增加,阿特伯格极限具有降低的趋势,明确地说明盐化和伴随着的钠质化是土壤结构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显著增加,黏粒的分散性显著降低,阿特伯格极限显著增加,说明增加有机质含量可以显著改善盐化土壤的结构性能。可以根据如下公式利用有机质含量(OM)和ESP预测团聚体的稳定性:WSAR=19.4 0.98OM-1.43 ESP(R2=0.5741,n=67)。团聚体稳定性、黏粒分散性、流限和塑限互相之间显著相关,说明流限和塑限可以作为反映盐化土壤结构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提高研究生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蔺海明,黄高宝,胡恒觉,黄鹏,晋小军(甘肃农业大学兰州730070)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农业高等教育坚持“三个面向”方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从传统农业向现...  相似文献   
14.
旱作土壤少免耕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陇中半干旱区应用少免耕技术,可以提高作物出苗率,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叶面积系数;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产量,干旱年份效果更为显著。就不同耕法而言,免耕优于少耕,少耕以二耕一耱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分析和研究作物群体的生产力形成过程及与环境因素问的生态关系既是现代作物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建立科学种植制度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本文根据作者于1984~86年在甘肃省定西县旱作农田所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从作物生产力形成角度,对比分析了旱地春小麦、豌豆、扁豆,莜麦,谷子、胡麻,马铃薯及紫花苜蓿,草木樨、红豆草等十种作物的第一性生产力及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们在干物质积累动态、净同化率以及叶面积动态等方面的差异性,为研究何以提高旱作农田作物生产力寻求理论依据。研究认为: 1 在黄土半干旱区,多年生豆科牧草初级生产力高于粮食作物,二者平均生物产量之比为1.5∶1,群体生长率之比约为2∶1,叶面积指数之比也为2∶1,故可认为,牧草群体光合面积大,生长速率快是其生产力较高的重要本质原因。而且,牧草具有较为显著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尤其在于它可以保持土地较长时期的覆盖。因此,提倡科学合理地退耕种草,增加草地面积对于增加旱作农田生态系统总生物量,拓宽物质循环规模及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是有其科学根据及积极意义的。当然,牧草初级生产力的更大经济—生态效益必须源于畜牧业的二次转化利用,实现以牧促农的良性循环。所以,当前乃至今后,旱区种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逐步建立粮草轮作,农牧结合式的农田种植布局,这方面的有关基础性研究应予加强。 2 关于提高农田生产力的途径问题。本试验通过不同作物生产力特征的初步分析认为,增加农田群体叶面积,争取较高叶日积应是提高生产力的主要方向。从技术角度而言,围绕这一方向必须适当增加作物密度,改善农田水肥条件,实行精耕细作。在有灌溉条件且热量资源相对丰富的川谷地区,也应当因地制宜地推广作物间套种或作物一绿肥轮作,以延长光合时间,获取较高叶日积,从而提高单位土地生产力。 3 关于旱地施肥增产机制问题。近年颇受重视,相继提出了“以肥调水”、“以肥促根”等重要观点,但关于水肥因素与植物地上光合生产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的深入研究尚不多见。据本试验初步研究认为;旱地增施化肥并没有显著改变作物净同化率,而是极大地提高了群体光合面积,增加了叶日积,为作物光合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因此,以肥增产的机制相当复杂,并非一言而定。但以肥促根,以根促苗,以苗增叶、以叶增产的结论更切乎作物产量形成的系统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农业生产一级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旱区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模拟了农牧业协调优化模式,认为种植业内部夏、秋、经的比例应由目前的6∶3∶1逐渐转向5∶3∶2,畜牧业的发展应坚持以资源为主,草食家畜为主,中小畜禽为主,大家畜以驴、牛为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植物体内钾循环与再循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植物体内钾循环与再循环在不同器官间的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这主要包括给韧皮部负载提供所需的矿质营养、维持阴阳离子平衡、满足根系生长对钾的需求、给木质部及韧皮部中的溶质流动提供驱动力以及作为地上部钾营养状况的重要信号反馈调节根对K+的吸收。钾循环与再循环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裂根技术、直接收集韧皮部汁液来计算钾的循环量和通过测定各器官中钾、钙的净吸收量及木质部汁液中的K/Ca来确定循环量的大小3种。氮素供应形态、钾的供应量、光照与寄生植物的侵染都影响植物体内钾的循环与再循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生产力和生态适应性为基本判据,运用LP方法,建立了鹿马岔村土地利用结构模型,提出了该村应走农林牧结合道路、耕地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增加牧草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等观点,并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得出该村农牧林用地比例宜为“四四二”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对液培条件下4个玉米品种苗期耐盐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它们在盐胁迫条件下植株的内钾、钠和钙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高盐浓度时(100mmol/LNaCl以上)4个玉米品种的生物量不同程度的下降茎叶降低幅度大于根系;而在低盐浓度时(50mmol/LNaCl)。抗盐性强的品种生物量有增加的趋势,植株体内钠含量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抗盐性弱的品种含量高,颈叶钠含量与茎叶干重高度负相关;钾含量随Na  相似文献   
20.
夏阳  林杉  张福锁  李杰  胡恒觉 《作物学报》2001,27(3):397-403
叶片淋洗和NaCl胁迫对液培条件下不同抗盐性玉米品种生长和体内矿质营养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NaCl浓度提高,玉米生物量下降;叶片淋洗可提高低盐(100mmol/LNaCl)浓度下盐敏感玉米品种的生物量。随NaCl浓度的提高,两品种玉米的电导率均明显升高;高盐(200mmol/LNaCl)浓度下,耐盐品种的电导率低于盐敏感品种,同时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