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8篇 |
免费 | 31篇 |
国内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96篇 |
农学 | 75篇 |
基础科学 | 66篇 |
59篇 | |
综合类 | 572篇 |
农作物 | 47篇 |
水产渔业 | 28篇 |
畜牧兽医 | 261篇 |
园艺 | 136篇 |
植物保护 | 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63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77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3篇 |
1973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精确的乳过氧化物酶(LP)检测方法。【方法】以ABTS为底物,利用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检测LP含量的ABTS法,并以优化后的体系检验ABTS法的精确度。【结果】以ABTS法检测LP含量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吸收波长416nm,作用时间100s,pH5.5,ABTS浓度2mmol/L,H2O2浓度5mmol/L,工作温度25℃(室温)。经检验,该法的批内变异系数为2.39%,批间变异系数为3.42%,相关系数(R2)为0.9953,准确误差均未超过5.00%。【结论】以ABTS法检测LP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好,且操作步骤比较简便、快速,实现了对LP的简便、快速、精确检测。 相似文献
32.
不同氮磷钾配比追肥对幼龄骏枣生长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连续两年对1~3年树龄的幼龄骏枣开展研究,探讨氮磷钾肥对不同树龄骏枣幼树的生长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适量的氮磷钾施肥水平可以促进幼龄骏枣的生长,提高枣果产量和品质,但施用过量将会产生肥害;(2)与本试验土壤肥力相似的土壤中,氮磷钾的适宜配比为3.7∶3.6∶1,即1年生幼龄骏枣的适宜施肥量为N 55 g/株、P2O554 g/株、K2O 15 g/株;2年树龄骏枣N 110 g/株、P2O5108 g/株、K2O 30g/株;3年树龄骏枣N 220 g/株、P2O5216 g/株、K2O 60 g/株。 相似文献
33.
34.
35.
为了解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的群落结构及区系特征,于2017—2021年在保护区采用网捕法、马氏网诱集法、灯诱等方法对昆虫野生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已知昆虫共有21目217科1 387属2 253种,其中优势类群为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在众多优势昆虫类群中,鳞翅目主要科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优势类群的属种多度分析表明,该区域昆虫的群落结构比较稳定;区内昆虫各目的区系组成差异较大,其中中国特有种成分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占比63.65%,表明分布昆虫的特有性和古老性;同时,拥有天敌昆虫、食用昆虫、观赏昆虫和药用昆虫共计128科705种,占保护区昆虫总种数的31.29%。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区内昆虫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6.
37.
1989年在中蒙边境樟子松林区大面积发生樟子松针桔痛,该痛危害严重.故笔者于19q4年~1996年对该痛原进行了分离培养.经鉴定引起该病害的痛原菌为偃松壳针孢(SeptoriapinitmmilaeSawada)和松走褥盘抱(Dothistroma pini Hulbary).偃松壳针抱的分生孢干器球形, 相似文献
39.
40.
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在150~600℃范围内制备生物质炭,并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施加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升高,生物质炭比表面积加大,芳香化结构加深。土壤中添加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培养400d后,土壤有机碳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随热解温度升高而降低,且添加高温(≥400℃)制备生物质炭的土壤CO2累积释放量低于未添加生物质炭的土壤处理;添加低温(<400℃)制备生物质炭增加了土壤腐植酸和胡敏酸含量,而添加高温(≥400℃)制备生物质炭的土壤其腐植酸和胡敏酸含量的变化不显著。另外,添加生物质炭后,土壤H/F皆未发生显著变化,而胡敏酸的E4/E6值则在添加200℃和250℃制备的生物质炭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添加500℃和600℃制备的生物质炭时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