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31.
为了回答温度升高是否会改变痕量元素在士壤中的溶解性,以及作物对痕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在人工气候室模拟未来气候变化温度升高背景下,对种植在不同温度处理的3种春小麦,测定了籽粒中Cd,Cu,Fe和Zn含量.结果发现温度升高引起了土壤中Cd,Cu,Fe和Zn溶解性的显著变化,也显著地影响小麦籽粒中Cd,Cu,Fe和Zn的生物利用率.最高升温3℃处理使西旱1号、2号和3号小麦籽粒中Cd浓度相比对照分别下降43.4%、11.1%和13.4%,Cu浓度相比对照处理分别下降了30.4%、25.1%和10.8%.但Fe和Zn的情况却不同,1℃和2℃升温处理使西旱1号籽粒中Zn浓度比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28.9%和35.8%.根据未来气候变化两北地区温度升高1.9℃,估计到2050年,小麦籽粒中的质量分数范围分别在Cd(0.59-0.65)、Cu(5.91-7.64)、Zn(63.73-69.41)和Fe(185.23-202.70) mg/kg.  相似文献   
32.
降水与土壤肥力对海原小麦产量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与土壤瘠薄是宁南山区旱作农业的两大重要限制因子,通过“旱”与“薄”对产量的效应研究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正常年从降水量180mm~200mm其降水生产潜势主1674.0kg/hm^2~1860.4kg/hm^2,比实际产量高出一倍左右,土壤养份提供产量在500kg/hm^2~750kg/hm^2,正常年份要实现小麦1050kg/hm^2(丰收年)的产量,由于受降雨特点影响,存在35.8mm耗水  相似文献   
33.
【目的】为明确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状况并进行改良利用,改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品质,为贺兰山东麓产地酿酒葡萄种植合理施肥以及土壤培肥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宁夏贺兰山东麓广泛种植的酿酒葡萄品种“梅鹿辄”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设置不施肥、施用生物有机肥、粉末微生物菌剂、液体微生物改良剂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土壤pH、全盐含量、八大离子含量等指标,揭示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盐渍化特征的影响;研究分析不同施肥处理酿酒葡萄还原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探明微生物肥料对酿酒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盐渍化状况,使土壤pH和全盐含量降低,生物有机肥处理较对照在0~20和20~40 cm土层全盐含量分别降低9.11%和10.0%,pH分别降低1.1%和0.2%,土壤过氧化氢酶含量分别提高1.89%和1.38%。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培肥和改良能力的同时,对酿酒葡萄品质、还原糖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有所改善,生物有机肥处理下葡萄还原糖含量最高,较对照增加43.3%,Fe含量最高,较对照提高60.6%,产量较对照增加8.98%。【结论】在贺兰山东麓盐渍化土壤上,生物有机肥与化肥...  相似文献   
34.
脱硫石膏施用时期和深度对改良碱化土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择宁夏西大滩碱化土壤,以油葵为供试作物,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脱硫石膏施用时期和施用深度不同,对改良土壤碱性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的效果不同.秋季施用较春季施用油葵出苗率提高38.0%,产量提高39.0%;深施(25 cm)脱硫石膏较浅施(10 cm)油葵出苗率提高6.3%,产量提高6.0%.秋季深施较秋季浅施、春季深施、春季浅施油葵出苗率分别提高12.0%、25.6%、21.5%,产量分别提高14.4%、32.7%、29.9%,表明秋季深施较秋季浅施、春季深施及春季浅施对促进油葵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35.
摘要:利用陕西渭北旱塬12个气象站1960-2007年各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月、季、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和偏低出现频次,并分别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了分析。研究表明: (1)渭北旱塬近48年来气温呈现明显的增暖趋势,这与全球气温增暖趋势一致。季节增暖程度差异明显,冬季增暖最为显著,其次为春季,夏季增暖趋势最不明显。冬季气温增暖,将会使小麦安全越冬北界向北移动。随着气温增高蒸发量加大,旱灾更加严重;(2)1960年以来渭北旱塬月平均气温异常偏高出现频率最大的在8月份,6月份没有发生过气温异常偏高。气温异常偏低在频率最大在2月份,5月是一年唯一未发生气温异常偏低的月份;(3)季气候变暖, 冬温偏高, 增加了冬季农田土壤水分蒸发, 还使越冬病虫卵蛹死亡率降低, 病虫群数量上升, 易造成小麦病虫害, 增大了病虫害防治难度,气温上升带来了不利影响;(4)渭北旱塬冬季和春季气温异常偏高从90年代开始明显增加,秋季气温异常偏高出现的频数相对稳定,冬季气温异常偏低明显减少,使小麦冻害减少。  相似文献   
36.
近48年来渭北旱塬气候变化对苹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咸阳、渭南、宝鸡及铜川渭北地区1960-2007年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资料,及陕西渭北旱塬地区苹果生长期的相关气象资料。运用Excel分析近48年来苹果生长物候期:萌芽期(2-3月)、开花期(4月)、果实膨大期(5-8月)、果实着色期(9月)、果实成熟期(10月)的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变化。研究表明:陕西渭北旱塬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同全国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近48年来渭北旱塬地区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减少。这种气候变化趋势使得同一时期不同年份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对苹果生长期的影响有所不同。(1)萌芽期低温少水,使得果树解除休眠期、叶芽、花芽萌动和开花等物候期有了明显的不同。(2)开花期气温的变化影响最大。(3)果实膨大期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苹果数量。(4)果实着色期低温,天气晴好,降水量少有利于果实着色。(5)果实成熟期气温高,降水量少有利于果实成熟采收。  相似文献   
37.
传统农业养地观与生态农业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的养地观及方法.其集约思想,高效用地,重视养地,保持肥力,精耕细作,熟土保墒等均能达到既养地又高效用地的目的,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灵魂和精髓,它对生态农业有重要启示.同时分析了有机肥料的保肥、保产及来源问题后,提出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降低用肥风险以达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行的,并对生态农业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8.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现代旱地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宁南旱地农区退耕还林还草及生态环境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干旱加剧的趋势,使宁南半干旱——半干旱偏旱区苜蓿种植目前出现严重障碍。海原县气象资料表明,90年代年平均降雨量较60年代减少50mm以上,90年代年平均气温较60年代升高0.89℃。宁南山区旱情仍在加剧,特别是春旱、春夏早。……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不同草田轮作模式下宁夏银北地区典型盐碱地细菌群落组成特征,并确定影响细菌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利用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和比较了苜蓿连作、苜蓿休闲、苜蓿轮作油葵、苜蓿轮作饲料玉米、苜蓿轮作甜高粱5种典型旱作模式背景下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同时分析了土壤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为5种草田轮作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种类;变形菌门占总量的34.49%,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在苜蓿轮作油葵模式土壤中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放线菌门占总量的17.02%,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在苜蓿休闲、苜蓿轮作饲料玉米模式土壤中最高;酸杆菌门占总量的10.96%,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苜蓿轮作甜高粱模式土壤中最高。在属水平,节杆菌属(Arthrobacter)为优势菌属。土壤细菌多样性以苜蓿休闲模式最高,苜蓿轮作甜高粱模式最低。土壤全盐含量、pH值、碱化度、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苜蓿轮作油葵模式中最低,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苜蓿休闲模式土壤中最低。宁夏银北地区不同草田轮作模式下盐碱化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特征存在差异,土壤速效钾含量、pH值、过氧化氢酶活性对此差异起主导作用。采用苜蓿轮作农作物模式可以提高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化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并有效改善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其中苜蓿轮作油葵模式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碱性磷酸酶活性和pH值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最显著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0.
为了揭示土壤有机碳(SOC)与土壤盐分和pH在空间和数量上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于2019—2020年选择宁夏贺兰山东麓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为试验区,通过棋盘式布点法确定样点位置,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和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贺兰山东麓农田SOC与土壤盐碱化空间分布特征及响应规律。研究表明:试验区SOC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东部高四周低的特点;土壤全盐和Ca2+、Mg2+、Na+、SO42-、Cl-等盐分离子的空间分布规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即沿试验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高值区大致分布在南北对角线两侧;土壤pH呈条带状分布,具有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点。试验区土壤pH范围在8.47~9.44之间,总体呈碱性,CO32-和HCO3-是该区域土壤发生碱化的主导因子。随着SOC含量的增加,土壤全盐、土壤pH和Ca2+、Mg2+、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