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8篇
林业   66篇
农学   72篇
基础科学   181篇
  83篇
综合类   501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284篇
园艺   122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针对玉米秸秆成捆后,收集搬运过程中易散捆的问题,从玉米秸秆草捆受力分析入手,分别研究了草捆静置、移位和变形过程中载荷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草捆稳定性的因素;利用本团队开发的打捆试验台,开展了草捆密度、草捆长度和捆绳数量对草捆抗摔率影响的试验,确定了满足草捆质量稳定性的参数取值范围;通过响应面分析试验,确定了适合草捆收集搬运的最优参数组合为草捆密度为175 kg/m3,草捆长度为88 cm,捆绳数量为3根,草捆抗摔率为93.5%。草捆稳定性完全满足生产要求,为方捆打捆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52.
近几年,大叶黄杨斑蛾在苏州地区连续发生,今年大叶黄杨斑蛾危害较往年严重。经调查,3月份在西园路、观景新村、新庄新村、菱塘新村等地栽植的大叶黄杨均遭大叶黄杨斑蛾幼虫的危害,虫株率50%。该虫主耍危害大叶黄杨、银边黄杨、金心黄杨、金边黄杨、丝绵木、扶芳藤等卫矛科绿篱植物,幼虫危害寄主植物的嫩叶嫩梢,蚕食叶片,轻则造成嫩头卷缩,嫩叶缺刻、孔洞,重则造成植株秃枝光杆。甚至整片枯萎,严重影响环境美观和居民出行便利。为寻找防治大叶黄杨斑蛾行之有效的农药,笔者对该虫进行了室内药效试验。现将试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53.
浅谈苦荞麦的应用价值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荞麦属蓼科双子叶植物,在植物学上主要分苦荞麦和甜荞麦两种,甜荞麦俗称甜荞即普通荞麦(F.esculen-tum),在世界各地广为种植和利用。苦荞麦,俗称苦荞,学名鞑靼荞麦(F.tataricum),是我国独有的古老作物,主要产于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祖国医学《本草纲目》记载:苦荞麦性味苦、平、寒,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有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现代临床医学观察表明,苦荞麦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降血糖、高血脂,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等病人都有辅助治疗作用。苦荞麦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是一种很有经济价值及开…  相似文献   
954.
抗菌肽产生菌的推理选育及抑菌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株抗菌肽产生菌GL08进行选育,采用紫外诱变结合次级代谢产物抗菌肽作为筛选因子的方法,筛选出一株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30%的突变菌株。将筛选出的高产菌株进行发酵研究,发现其分泌的抗菌肽不仅效价稳定,而且抗菌谱广,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将此菌发酵产物制成粉末制剂,用不同的温度、pH、蛋白酶和有机溶剂处理,发现其热稳定性好,对不同的pH、蛋白酶和有机溶剂均有一定的耐受性,且在室温可长期储存且效价不变。通过菌种选育和对抗菌肽制剂的特性分析,发现该抗菌肽制剂可有望开发成新型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955.
在我国传统农业区,大力种植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发展养殖业,对于推动耗粮型畜牧业向节粮型畜牧业转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56.
为了解北京油鸡不同趾型对鸡蛋感官物理及营养化学品质的影响,选择双五趾、单五趾和双四趾等趾型的北京油鸡,分别对33、43、53、63周龄所产鸡蛋的蛋品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显示:在感官物理指标方面,各周龄的蛋重、蛋壳颜色和蛋黄颜色等指标在不同趾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43周龄双四趾北京油鸡的蛋壳强度显著高于双五趾...  相似文献   
957.
葡聚糖是大麦籽粒的一个重要品质性状,其含量高低影响大麦啤用、饲用和食用品质。虽然有关大麦β-葡聚糖合成的相关基因已有报道,但关于大麦籽粒β-葡聚糖积累的遗传调控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以前期收集的全球119份大麦基因型为材料,种植在土壤与气候条件有一定差异的两试点,利用混合线性模型(MLM)和一般线性模型(GLM)对不同大麦材料籽粒β-葡聚糖含量进行GWAS分析。结果表明,大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基因型差异显著,其在2个环境下的广义遗传力为73.9%。利用MLM和GLM模型分别检测到8个和40个显著位点,合并2个模型重叠位点后共得到44个显著位点,其中HORVU5Hr1G022710基因在2个模型、2个地点均被鉴定到,故被认为是与β-葡聚糖含量显著相关的候选基因。2个模型中最佳等位基因数与β-葡聚糖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基于基因注释,共鉴定到10个与糖合成、转运及分解相关的酶类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与籽粒中β-葡聚糖的合成、积累和分解紧密相关。本研究结果为阐明β-葡聚糖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亦为大麦籽粒β-葡聚糖的遗传改良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58.
[目的]明确云南夏播大豆[Glycine max(L.)Merr.]产区的最适宜播期,并从中筛选出适宜不同时期救灾补种的品种及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方法]采用引进和本地的6个大豆品种(冀豆17来自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徐豆18和徐豆14来自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中黄13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滇豆4号和滇豆7号来自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进行分期播种试验(播期分别为5月21、5月31、6月10、6月20日),研究在云南夏播气候条件下,播期对参试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云南夏播大豆产区最佳播期是5月21日左右。随着播期的推后,参试品种的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主茎节数和节间长逐渐降低;产量构成因子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下降趋势明显;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脂肪含量反之渐增,蛋脂总量逐渐下降;品种间的差异较大。[结论]该研究可为降低自然灾害对大豆生产的影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59.
高寒牧区养殖小区羔羊冷季育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因子(2×2)试验设计,研究2种饲养管理方式(A因子:A1.舍饲,A2.放牧+补饲)下不同组合[B因子:B1.特克赛尔(♂)×甘肃高山细毛羊(♀)(简称特甘细组合)和B2.甘肃高山细毛羊自繁组(简称甘高细组合)]的育肥效果。结果表明:平均日增重放牧+补饲组(139.21g·d-1)明显高于舍饲组(126.75g·d-1)(P0.05),特甘细组合(135.52g·d-1)高于甘高细组合(130.43g·d-1)(P0.05);饲养管理方式和杂交组合对育肥羔羊屠宰率、眼肌面积和GR值的影响不明显,但杂交组合对肉品质的影响显著;放牧+补饲组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舍饲组。由此可见,放牧+补饲是高寒牧区养殖小区羔羊冷季短期育肥的理想育肥模式,特甘细组合的育肥性能优于甘高细组合。  相似文献   
960.
大豆粒形性状QTL的精细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溧水中子黄豆×南农493-1衍生的504个F2:6家系中选择Satt331~Satt592目标区间7个杂合单株和168个重组单株,衍生成356株RHL-F2个体(群体I)和168个重组体家系(群体II)。群体II来自142个F2:6家系,若每个F2:6家系只保留1个重组家系则构成群体III。采用lasso和复合区间作图(CIM)法检测3个群体粒形性状2种指标的QTL。结果表明, lasso法检测到的粒长关联标记是O19和S21/Satt331,而CIM检测到的QTL区间是S21~S22和O23~O19;lasso法检测到的粒宽关联标记是O19/O21,而CIM检测到的QTL区间是O23~O19/O19~O21;长宽比与S21~S22关联是由于粒长QTL引起的,与O23~O19 /O19~O21关联是由于粒长和粒宽QTL引起的。将原Satt331~Satt592目标区间的粒长QTL剖分为与标记S21~S22和O23~O19/O19~O21关联的2个多效性QTL。根据大豆基因注释数据库,Glyma10g35240和Glyma10g34980可能是控制粒形性状发育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