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28篇 |
免费 | 88篇 |
国内免费 | 5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7篇 |
农学 | 134篇 |
基础科学 | 127篇 |
58篇 | |
综合类 | 1066篇 |
农作物 | 87篇 |
水产渔业 | 115篇 |
畜牧兽医 | 599篇 |
园艺 | 191篇 |
植物保护 | 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82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81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133篇 |
2013年 | 110篇 |
2012年 | 141篇 |
2011年 | 137篇 |
2010年 | 139篇 |
2009年 | 154篇 |
2008年 | 146篇 |
2007年 | 140篇 |
2006年 | 109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62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首次报道了西藏兰科一新记录种——四腺翻唇兰(Hetaeria anomala Lindl),并提供其形态描述和照片。该种为首次发现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植物标本馆(FAFU),标本号为XZ082。 相似文献
982.
镉胁迫对小麦形态发育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金属是威胁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镉毒性较大。为了探究重金属镉对小麦的毒害机理,本实验以具有不同耐镉性的中育10号、周麦18和洛麦23为实验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浓度镉溶液(Cd Cl_2·2.5H_2O)(0、10、20和40 mg/L)对3份小麦种子发育、生理响应和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镉溶液浓度为20 mg/L时,中育10号、周麦18和洛麦23的发芽率分别下降12%、20%和42%;当镉溶液浓度升至40 mg/L时,小麦根的生长受到强烈抑制,耐镉性较强品种中育10号的根长下降69%,耐镉性较弱品种洛麦23根长下降80%。对不同组织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显示,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和胞间CO_2浓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中育10号上升幅度高于洛麦23;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此外,利用透射电镜对根细胞的观察显示,在相同浓度镉胁迫下,耐镉性较强品种中育10号维持相对完整超微结构,对金属镉有良好的抗性和适应性。本研究从生长形态、生理代谢和细胞结构等方面,综合探讨了不同抗性小麦对镉的响应机理,对于小麦遗传育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83.
金银花是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论文对金银花及其提取物的抗炎、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降血脂、降血糖等药理作用及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当前,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社会上就动物产品安全性(兽药残留、抗生素滥用等)广泛关注。而通过对金银花及其提取物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更多潜在的药理作用。在此背景下,就动物生产过程中需关注的一些问题及金银花潜在的应用价值,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4.
市场连接不畅是小农困境的主要表现,而生产行为和交易成本是影响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内外在因素,关乎着分散果农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实现程度。基于江苏省桃主产区果农调研数据,利用多元Logit模型,分析交易成本和生产行为对农户不同桃销售渠道模式选择的边际效应差异,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桃农呈老龄化态势(平均57.26岁),现代流通渠道的进入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果品销售模式,农户仍以零售渠道为主。交易成本对农户桃销售渠道选择影响显著,市场价格和消费偏好信息、品种选择信息分别对果农选择批发市场、组织代销渠道有显著负向和正向影响;谈判成本尤其是桃质量分级和损耗率显著影响了不同销售渠道选择;执行成本中的运输费用和时间、包装是农户销售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生产行为中,规模化经营对果农销售渠道选择的影响较为明显,组织代销模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用药次数,并对品种搭配结构、采摘成熟度产生调节作用。不同资源禀赋果农的渠道选择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风险偏好水平越高,种植年限越长,选择现代果品销售渠道的概率越低。因此,建议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稳定契约型的水果流通通道联盟;在果品主产区设立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加大农村果品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果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并完善农产品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985.
986.
以4种酵母抽提物(KA66、FA28、KU012、FA01)为原料,通过分析其金属离子、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组成,以滋味活度值(TAV)和味精当量(EUC)为指标分别评价各滋味成分对酵母抽提物滋味的贡献程度和鲜味物质间的协同增鲜作用;并将其加入到鱼糜制品中,通过感官评价和电子鼻分析探究其对鱼糜制品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KU012中谷氨酸、丙氨酸、5′-IMP、5′-GMP等滋味物质含量最高,TAV值最大,而FA01中丙氨酸、5′-IMP、5′-GMP含量最低,TAV值最小;FA28中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谷氨酸含量最高;KU012的EUC值最高,1g KU012产生的鲜味强度相当于125.22g单一味精(MSG)所产生的鲜味强度,为125.22gMSG/g;感官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可显著改善鱼糜制品的滋味,对腥味也有一定掩蔽作用,KU012感官评分最高;电子鼻的结果表明,加入不同的酵母抽提物后,鱼糜制品的挥发性成分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987.
为探明不同淀粉型木薯品种采后块根变质的生理特性,以淀粉含量较高的木薯品种‘辐选01’(RS01)和淀粉含量较低的木薯品种‘华南124’(SC124)为试材,测定采后贮藏0、5、10、15和20d的块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块根褐化程度逐渐加深,干物质含量和CAT酶活性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淀粉含量为先上升后下降,MDA含量和SOD酶活性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POD酶活性则表现为持续上升趋势。RS01贮藏过程中块根褐化程度较严重,贮藏第5天褐化面积达30%,而SC124贮藏第20天才开始出现褐化。淀粉含量较高的木薯品种块根干物质含量较高且变化大,失水速率较快,MDA含量较高,SOD、POD和CAT酶活性均较高。可见,块根采后抗变质能力与淀粉含量有密切关系,淀粉含量越高的木薯品种采后块根越容易发生变质。 相似文献
988.
989.
朱的过去朱最早记载,见于我国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距今两千多年历史,春秋时代《禽经》载名朱鹭。明代《食物本草》书中“又有红鹤,相类色红,《禽经》所谓朱鹭是也”。它在动物分类上,属鹳形目,亚科,被誉为“东方宝石”。朱系亚洲东部特有种。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但是在本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受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朱栖息地环境不断恶化,分布区迅速缩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至70年代后期,俄罗斯和朝鲜半岛的朱相继绝迹。日本为挽救濒于灭绝的朱,于1981年把野外仅存的… 相似文献
990.
柳佳佳;梁海英;曾智勇;汤德元;王彬;叶泥;边孟婷;黄书;田红利;潘向英 《中国兽医学报》2024,(5):900-906+913
为了解贵州省G9型猪轮状病毒(PoRV)流行毒株的基因组特征和遗传进化关系,本试验对送检腹泻仔猪的肠内容物和粪样进行病原检测,选取G9型PoRV阳性样品通过Vero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及病毒鉴定,并对分离毒株进行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阳性样品经胰酶预处理后接种至Vero细胞,盲传至第15代出现稳定CPE,前期细胞变圆后固缩、脱落,后期胞浆界限不清,出现拉网现象,用特异性引物对细胞培养物进行RT-PCR鉴定,成功扩增341 bp的目的条带。细胞培养物的间接免疫荧光鉴定显示有特异性绿色荧光反应,电镜观察下可见晶格状排列的无囊膜病毒粒子,大小约70 nm,表明成功分离到1株PoRV,将之命名为GZZY2021。病毒增殖曲线结果显示,用GZZY2021株感染细胞后,0~12 h病毒含量最低,12~30 h病毒增殖速度最快,30~48 h病毒增殖速度较平缓,48 h病毒滴度达到峰值(10-5.60/0.1 mL),而后进入稳定期。全基因组克隆测序分析结果显示,GZZY2021分离株基因组全长为18 506 bp, 11个基因最相似序列同源性均>95.00%,VP1、VP2、VP4、VP7、NSP1、NSP3、NSP4基因与猪源毒株同源性最高,VP3基因与大熊猫源毒株相似性最高,VP6、NSP2、NSP5基因与人源毒株同源性最高,提示分离株为三元重配毒株,完整的基因型为G9-P[23]-I1-R1-C1-M1-A8-N1-T1-E1-H1。VP4、VP7基因与同型参考毒株相比,分别发生5、3处独有氨基酸位点变异;与NX疫苗株的中和表位分别存在22、4处氨基酸位点差异。重组分析结果显示,GZAS2020株的NSP5基因是以PTR(FJ422141.1)为主要亲本毒株,A411(EF990694.1)为次要亲本毒株重组产生的毒株,重组断点位于121和321 bp。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Vero细胞成功分离到1株G9P[23]型基因重配PoRV,不但可对持续监测贵州省PoRV的流行动态趋势提供研究数据,而且对筛选该领域的候选疫苗株以及该病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