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55篇 |
免费 | 167篇 |
国内免费 | 27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51篇 |
农学 | 454篇 |
基础科学 | 433篇 |
374篇 | |
综合类 | 3354篇 |
农作物 | 383篇 |
水产渔业 | 243篇 |
畜牧兽医 | 2028篇 |
园艺 | 595篇 |
植物保护 | 1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163篇 |
2022年 | 232篇 |
2021年 | 252篇 |
2020年 | 220篇 |
2019年 | 319篇 |
2018年 | 275篇 |
2017年 | 161篇 |
2016年 | 188篇 |
2015年 | 187篇 |
2014年 | 478篇 |
2013年 | 355篇 |
2012年 | 429篇 |
2011年 | 432篇 |
2010年 | 371篇 |
2009年 | 395篇 |
2008年 | 303篇 |
2007年 | 325篇 |
2006年 | 323篇 |
2005年 | 298篇 |
2004年 | 249篇 |
2003年 | 227篇 |
2002年 | 233篇 |
2001年 | 202篇 |
2000年 | 253篇 |
1999年 | 205篇 |
1998年 | 199篇 |
1997年 | 174篇 |
1996年 | 144篇 |
1995年 | 168篇 |
1994年 | 174篇 |
1993年 | 154篇 |
1992年 | 130篇 |
1991年 | 148篇 |
1990年 | 111篇 |
1989年 | 80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29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22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12篇 |
1977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目的] 了解土壤活性有机碳(SOC)组分和酶活性对天然林转换的响应,为预测区域土壤健康演变和环境变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本底一致,利用历史清晰的天然常绿阔叶林以及由此转变而来的针叶人工林、果园、坡耕地和水田,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分析技术,研究表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对天然林转换的响应规律与差异。[结果] 天然林改为果园、坡耕地和水田后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降幅分别为42%~67%,47%~88%和36%~89%。其中,以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蔗糖酶活性的敏感性相对高于SOC敏感性,敏感地指示土壤有机碳库及活性的降低,易氧化有机碳更适宜推广应用。天然林改为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酶活性的敏感性一般低于天然林改为果园、坡耕地,相对有利于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库的保存。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由天然林改为人工林后显著降低,敏感地指示土壤碳库质量的下降。[结论] 天然林转换不仅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数量大幅减少,有机碳库的质量下降,与之相关的酶活性也降低;土壤有机碳的活性和酶活性的降低,指示天然林转换后土壤生物健康/质量的退化。 相似文献
952.
麦草与地膜覆盖对玉米田间生态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麦草与地膜覆盖栽培措施对玉米田间生态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草与地膜二元覆盖可降低作物冠层温度1~2℃,显著减少玉米田间土壤水分蒸发,对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并能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53.
从土壤中筛选到44株产邻苯二酚的菌株.其中X16菌株转化苯甲酸钠产生邻苯二酚的活性最高,根据其形态特征观察、16S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Psudomonas sp.)。经过发酵条件优化后,发现该菌最适发酵的碳氮源分别为苯甲酸钠6g/L和聚蛋白胨2g/L;最适温度为32℃;最适pH为6.7;最适发酵时间为22h。在上述发酵条件下,该菌产邻苯二酚的能力达到1mg/mL,比条件优化前提高了25%o。 相似文献
954.
955.
西藏高原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71-2013年西藏西部、中部和东部8个气象站的浅层(5、10、20cm)地温和较深层(40、80cm)地温以及气温逐月的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M-K)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3a西藏年、季平均气温,年、季平均地温,年平均地气温差的变化趋势以及地温与气温的气候突变关系,并对21世纪地温的变化趋势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各研究站点年平均浅层地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中藏西部和藏中部比藏东部增温显著;各季节几乎地温上升显著,其中冬、春季升幅显著高于夏、秋季。(2)年、季深层地温除昌都无显著变化外,其余站点几乎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中狮泉河、日喀则、拉萨各季深层地温升幅显著高于同期浅层地温,而泽当和昌都各季深层地温升幅低于同期浅层地温。(3)研究地温对气温的响应发现,研究期内藏西部的狮泉河浅层年地气温差小于深层,藏中部的日喀则和拉萨浅层年地气温差20世纪90年代前大于深层,90年代后接近或小于深层;藏东部的昌都浅层年地气温差在80年代中期前小于深层,80年代中期后大于深层。各土层年平均地温与年平均气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层年地温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西藏21世纪地温随着气温显著升高,藏西部和藏中部增温幅度整体高于藏东部。年均地温高于气温,且其升温幅度大于气温,气温升高,地温增加,预估至21世纪末,昌都、拉萨、波密地温水平将分别达到偏南的八宿、泽当和察隅现有地温水平,相当于所有站点南移近1个纬度。 相似文献
956.
957.
径流小区法监测水土流失的百年历程(1915—2014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调查法对100年来径流小区法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归纳总结,探讨了径流小区法在水土流失监测领域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土壤侵蚀规律研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径流小区法经历了个体探索、群体研究、发展壮大、成熟完善与多学科交叉应用等4个阶段;内容上,经历了从监测单一水土流失速率到监测坡面营养元素变化、碳循环、反演复杂坡面景观变化的过程;方法上,呈现由以定位观测为主的现状描述到以动态实时观测为主的模型构建的特点;精度上,经历了由粗略统计到精确定量化的变化过程。径流小区法为揭示水土流失规律、促进土壤侵蚀监测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水土流失过程监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958.
根据GenBank中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的气溶素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利用普通PCR技术扩增获得hlyA基因片段,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作为阳性标准品。通过对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快速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诊断方法,以此为基础研制出试剂盒。试剂盒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分析只出现1个单特异峰,无引物二聚体,对非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迟缓爱德华菌、柱状黄杆菌均无阳性信号扩增,重复性好,灵敏度可达1.0x101拷贝/uL。结果表明研制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盒具有特异、灵敏、快速、重复性好等特点,适合于大鲵临床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959.
为了提高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氮素的利用率,建立了蓄水单坑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进行了求解,并利用室内蓄水单坑灌施尿素条件下土壤水分和氮素运移转化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蓄水单坑灌施尿素1 700 mg/L条件下,土壤铵态氮主要分布在20~70 cm深度范围内,1~3 d内土壤铵态氮含量明显增大,7 d后开始减小;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在湿润锋附近,1~7 d内硝化作用逐渐增强,20~70 cm范围内硝态氮浓度不断增大。土壤含水率、湿润锋、铵态氮、硝态氮含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说明所建立的蓄水单坑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是正确的,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是可行的。该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蓄水坑灌单坑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60.
能源甜菜酒精发酵的工艺优化及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菌种ADY(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能源甜菜NY0503进行酒精发酵。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从底物浓度、料液比、加菌量、营养盐添加量、加磷量、pH值、转速、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9个因素中筛选出了加磷量、发酵温度和底物浓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并用响应面分析法求出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经优化后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12%、料液比(质量比)1︰1、加菌量15%、营养盐添加量0.5、加磷量1.9%、pH 5.0、转速130 r/min、发酵温度31℃和发酵时间44 h,共进行5批次验证试验,结果为酒精转化率的平均值为95.48%,与模型的理论值96.54%的差值仅占理论值的1.09%,进一步说明所建立的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