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9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6篇 |
农学 | 26篇 |
基础科学 | 41篇 |
18篇 | |
综合类 | 234篇 |
农作物 | 14篇 |
水产渔业 | 24篇 |
畜牧兽医 | 237篇 |
园艺 | 75篇 |
植物保护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56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鸡的微卫星DNA标记与胴体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测定了青脚麻鸡与隐性白鸡杂交后自交的F2代个体的全净堂重、全净堂率、脂肪宽带、腹脂重和腹脂率6个胴体性状,检测10个微卫星DNA标记,对标记基因型胴体性状值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MCW328对于10周龄体重和全净膛重两性状各基因型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ADL292对于腹脂重性状各基因型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对于腹脂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MCW328标记基因与控制10周龄体重和全净膛重QTL连锁,ADL292标记基因与控制腹脂重和腹脂率QTL连锁。 相似文献
72.
为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草本植物护坡机理,选取西宁盆地长岭沟流域自建试验区,通过设计2种不同坡形和选取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生长的3种草本植物,采用野外试验区人工模拟降雨方法,首先分析了坡面土壤水文参数(土壤入渗、坡面土体含水量)分布变化,进而探讨了影响种植草本坡面土壤水分入渗的主要因素与特征,最后对坡面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模型模拟与评价。结果表明:种植垂穗披碱草阶梯形边坡产流时间相对最晚,直形裸坡阶段产流量最大,其最大阶段累积径流量在降雨试验40~45 min时,为17 730 mL;2种坡形边坡坡面平均稳定入渗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阶梯形种植垂穗披碱草边坡(0.519 mm/min)、直形垂穗披碱草边坡(0.423 mm/min)、直形老芒麦边坡(0.422 mm/min)、直形细茎冰草边坡(0.318 mm/min)、阶梯形裸坡(0.321 mm/min)和直形裸坡(0.192 mm/min),且种植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边坡土体含水量在地表以下0—50 cm增幅相对最高,说明种植草本有助于边坡土体内部水分入渗。在此基础上,采用Horton模型、Kostiakov模型和通用经验模型进行坡面土壤水分入渗模拟,结果表明直形边坡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以Horton模型和通用经验模型的拟合效果相对较为理想;阶梯形边坡则以Horton模型得到的土壤水分入渗拟合效果相对最优;最后,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区内边坡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质与植被覆盖度,且土壤有机质与初始入渗率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为0.986),植被覆盖度与稳定入渗率间则呈极显著相关关系(R2为0.997)。研究结果对于科学有效防治高寒半干旱区水土流失以及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及坡形水土保持能力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3.
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流失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在巢湖派河小流域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T1(常规复合肥)、T2(生物有机肥替代30%氮肥)、T3(控失肥替代30%氮肥)、T4(生物有机肥和控失肥各替代15%氮肥)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田面水中氮磷浓度变化、径流氮磷流失以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处理T1的田面水总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10.30,0.45 mg/L,与T1相比,T2、T3、T4的田面水总氮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12.2%,6.5%,5.3%,田面水总磷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26.7%,15.6%,13.3%。T1的径流总氮、总磷累积流失量分别达17.68,1.60 kg/hm~2,处理T2、T3、T4的径流总氮累积流失量较T1分别降低了35.0%,30.8%,25.5%,径流总磷累积流失量较T1分别降低了16.3%,21.9%,22.5%。处理T1的籽粒产量为8.95 t/hm~2,处理T2、T4的产量较T1分别增加了7.8%,6.5%,差异显著,处理T3的产量较T1降低了2.2%,差异不显著。与施用常规复合肥(T1)相比,生物有机肥替代30%氮肥(T2)、生物有机肥与控失肥各替代15%氮肥(T4)这2种施肥模式既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又能有效降低稻田氮磷流失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巢湖流域稻田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75.
毛竹经营管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综述毛竹 (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进展 ,包括栽培类型、经营模式、林分结构 (立竹度、年龄结构、树种组成、鞭系结构等 )、土壤管理、施肥、综合改制及采伐技术等 相似文献
77.
78.
近三年,江苏、安徽和上海等水稻大面积推广应用以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为主的控制水稻“小穗头”技术以来,每亩平均挽回稻谷损失40公斤。增收60元左右。这项技术累计推广应用达4500万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项成果已于2004年12月通过江苏省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