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3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采用同质园试验,研究不同生境来源羊草生长对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羊草对土壤影响的差异性(高、中、低),可将供试羊草分为3类,而这3类羊草在来源地分布上并无明显规律.不同生境来源羊草影响下,土壤养分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82% ~75.63%,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0.89% ...  相似文献   
12.
三叶草资源在我国十分丰富,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牧草和草坪,在饲草和园林绿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的研究表明,三叶草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生物学功能和药理作用,被认为是目前极具开发潜力的保健食品和医药新资源,成为食品保健、生物医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三叶草的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中的有机物对于斥水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内蒙古草原土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机碳上,而对土壤中有机物种类的研究很少。选取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南部的牧草土壤样品,使用溶剂超声萃取的方法,对土壤中的有机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石油醚的粗提物最少,异丙醇/氨水(7∶3)的粗提物最多。粗提物经紫外、红外和GC-MS测定,结果表明用石油醚、异丙醇和甲醇作为萃取剂,得到的有机物主要为直链或环烃化合物,含量占总提取物的95%以上;氯仿及异丙醇/乙酸(7∶3)和异丙醇/氨水(7∶3)提取物除了含有直链或环烃化合物外,还含有酯、酰胺和甾类化合物,且甾类化合物在异丙醇/氨水提取物中含量相对最高。采用异丙醇/氨水对所有土壤样品进行萃取,发现NM1和NM7提取物中甾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占总提取物的25%左右。异丙醇/氨水的粗取物用石油醚:乙酸乙酯(4∶1)作洗脱剂,经柱层析分离主要得到A、B两部分;经GC-MS测定、质谱图库检索表明A为甾酮类物质,B为不含氧的甾烯类或者甾醇类物质。  相似文献   
14.
刘春香  纪磊  刘飞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0):164-165
仪器分析实验是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与其理论课程教学相辅相成。该文针对高等院校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结合环境专业特色,从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究。实践教学证明,实施改革措施不但能够激发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彰显出此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及连贯性。  相似文献   
15.
生物质炭和秸秆对土壤团聚体腐殖物质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添加生物质炭和秸秆都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方式,但二者在增加土壤腐殖物质组分的差异鲜有报道。为了解生物质炭和秸秆对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分及腐殖化程度的影响,通过180 d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施入秸秆及生物质炭后土壤团聚体腐殖质不同组分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秸秆及生物质炭均显著提高土壤大团聚体(2~0.25 mm)内腐殖物质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大团聚体腐殖物质含量逐渐降低。整个培养期施用秸秆或生物质炭均以胡敏素增加为主,施用生物质炭胡敏素含量更高。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和秸秆首先增加土壤大团聚体腐殖物质含量,随着时间延长腐殖物质向微团聚体转移,并且胡敏素是增加的主要组分,施加生物质炭效果较施加秸秆更为明显。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添加生物质炭后大团聚体土壤HE和HA的E4/E6值增高,而添加秸秆土壤HE和HA的E4/E6值降低。研究结果认为,在短期内,施加生物质炭及秸秆可提高土壤腐殖化程度,可以提高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腐殖质有机碳含量,且施加生物质碳和秸秆对增加大团聚体(2~0.25 mm)腐殖物质有机碳含量效果较微团聚体(<0.25 mm)更为明显。添加生物质炭后大团聚体土壤HE和HA逐渐简单化,而添加秸秆土壤HE和HA逐渐复杂化。  相似文献   
16.
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减缓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渠道,基于江苏省2012—2018年各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全省层面来看,财政教育支出、社保支出和农林水支出具有积极的减贫效应,其中教育支出减贫效应最佳,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而医疗支出则不利于农村减贫。在苏北、苏中和苏南三大区域,各项财政支出的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苏北地区社保支出减贫效应最大,苏中地区农林水支出减贫效应最大,而在苏南地区,则与省级面板较为一致,教育支出有着最大的减贫效应。基于实证结论最后得出了一些政策启示:(1)各地政府应该因地制宜,适当加大有利于农村减贫的相关财政支出;(2)各地政府应当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大减贫效应的发挥;(3)各区域之间应做好协调和互助工作,解决好区域性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引种在长春市的蒙古沙冬青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育苗基质选择、生长及越冬状况观测。结果表明:与紧实的黑土等基质相比较,以腐殖土:黑土:河沙=1:1:2的基质效果最佳,出苗率为70.1%;生长性状与原产地无明显差异,每年的高生长量为15 cm左右;在无防寒措施的露地环境中可安全越冬,无明显冻害发生。  相似文献   
18.
2017年夏季(7月)和秋季(10月)对巢湖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季度性调查,共鉴定到大型底栖动物17种,隶属于3门6纲7科。巢湖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正颤蚓(Tubifex tubifex)、菱跗摇蚊(Clinotanypus sp.)、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ra)、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厚唇嫩丝蚓(Teneridrilus mastix)。在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方面,西湖心最低(0.639),中庙最高(2.044)。群落密度方面,各采样点寡毛类总密度为183±30.7ind/m~2,占比高达49.9%;水生昆虫总密度为152±28.9ind/m~2,占比为41.4%。群落生物量方面,各采样点水生昆虫总生物量为1.0329±0.2888g/m~2,占比高达84.35%,占据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对草地植被碳含量的影响,对阿坝牧区不同利用方式草地(封育天然割草地、人工栽培、放牧草地)和植物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草地植被的地上部分、地下根系和枯落物的碳含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1)草地地上植被碳含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封育天然割草地、冬春放牧草地和人工栽培草地显著高于夏秋放牧草地(P<0.05);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冬春和夏秋轻度放牧草地显著高于重度和中度放牧草地(P<0.05)。2)草地枯落物碳含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上差异均不显著。3)从根系总碳含量来看,不同利用方式上夏秋放牧草地和封育天然割草地显著高于冬春放牧草地和人工栽培草地 (P<0.05);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夏秋中度和轻度放牧草地显著高于夏秋重度和冬春放牧草地(P<0.05),且各种利用方式与程度草地地下根系总碳含量均从表层向下依次显著的递减(P<0.05),0~10 cm 的根系碳含量占总量的65%以上,10~30 cm各草地根系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数量关系得出,草地植被碳含量在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封育天然割草地(356.509 g/m2)>冬春放牧草地(297.780 g/m2)>人工栽培草地(164.953 g/m2)>夏秋放牧草地(137.577 g/m2),地上植被碳含量分别为地下根系碳含量的15.334,17.130,9.167和5.146倍;在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表现为冬春放牧草地(297.780 g/m2)>夏秋轻度放牧草地(217.002 g/m2)>夏秋重度放牧草地(113.849 g/m2)>夏秋中度放牧草地(81.882 g/m2),地上植被碳含量分别为地下根系碳含量的17.130,8.636,4.412和2.430倍。利用方式和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地植被碳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川西北不同退化程度高山草甸和亚高山草甸的植被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磊  干友民  罗元佳  成平  冯国英  马超 《草业科学》2011,28(6):1101-1105
摘要:以川西北高原处于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山草甸与亚高山草甸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替换法和样方法对其退化演替过程中的植被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揭示两者退化过程中植被特征变化的相似性与相异性。结果表明,放牧干扰下的高山草甸草地物种丰富度变化,无明显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呈高-低-高趋势,与亚高山草甸(低-高-低)相反,高山草甸退化演替上草地丰富度值变化范围为9.56~15.00种/m2(轻度退化最低约10种/m2),亚高山草甸为11.80~25.08种/m2(轻度退化最高约25种/m2)。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 Wiener Index)与均匀度指数(Pielou Index)的变化均显著高于高山草甸。盖度和高度在高山草甸和亚高山草甸上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下降,但亚高山草甸重度退化草地盖度(88.50%)则增高。高山草甸有毒有害植物地上现存量占群落地上现存量的比例变化呈上升趋势,但未达极显著(P>0.01)水平;亚高山草甸无明显退化比例较小,仅为0.37%,与轻度退化(16.86%)、中度退化(14.80%)、重度退化(8.33%)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