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9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17篇
  55篇
综合类   171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216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禁牧休牧对藏北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藏北高寒草甸禁牧3a(JM3)、禁牧5a(JM5)、禁牧7a(JM7)、休牧5a(XM5)和自由放牧(FM)等不同管理措施样地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探讨了禁牧和休牧对藏北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禁牧样地的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休牧和自由放牧样地,而禁牧3a和5a显著高于禁牧7a;禁牧3a的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禁牧5a和7a,其禾草和莎草的重要值则高于其他样地;禁牧5a样地地上生物量最高,为84.2 g/m2,并且其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最小。在藏北地区,禁牧5a不仅可维持较高的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而且还能够明显提高高寒草甸可利用生物量,但是禁牧5a以上将不利于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草地可利用生物量。  相似文献   
92.
牦牛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是严重危害牦牛养殖业的重要疾病,由于其血清型复杂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所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对肠道正常菌群造成不良影响,给防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影响。据统计,该病在西藏牦牛中的发病率为10.1%,死亡率为2.5%,致死率为45.0%。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曾群辉课题组对牦牛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所研制出的牦牛大肠埃希氏菌多价油佐剂甲醛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对预防该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为了减少土壤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以及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恶化,为保证湖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沉积物发育的冲积菜园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动态取样与室内测定,研究了不同施肥结构对菜园土酸性、交换性能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单纯施用化学肥料处理(NPK)能明显降低土壤pH,施用石灰质物质处理(NPK+MgO和NPK+CaO)能有效降低表层土酸酸度;交换性铝离子只有在较低酸度的土壤中出现;耕层土壤CEC值相对比较稳定,试验土壤CEC值在8~10.75 cmol/kg之间,平均值为9.05 cmol/kg。供试土壤的保肥和酸化缓冲能力比较弱。  相似文献   
94.
为了明确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以‘豫麦49’为材料,通过设置4个不同的氮素处理,对小麦孕穗期株高、叶面积系数、叶片鲜干重、茎鞘鲜重和干重、根鲜重和干重、根体积等形态指标以及小麦叶片中的叶绿素、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明显提高小麦株高、叶面积系数、叶片鲜重和干重、茎鞘鲜重和干重、根体积,但施氮水平达到240 kg/hm2后,增幅不明显。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MDA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试验表明,施氮量为180~240 kg/hm2时有利于小麦孕穗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5.
利用木耳菌糠栽培元蘑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黑龙江省每年大量木耳菌糠得不到有效利用的实际问题,并积极探索元蘑代料栽培的新技术,以传统栽培种配方CK为对照,以12%的浓度梯度逐渐用菌糠代替木屑设计6个栽培种配方,等量接种生长状况一致的原种,在相同的条件下发菌与出菇。通过采用测定元蘑菌丝的生长势、满袋天数、原基形成时间、成菇状况、子实体的长势及生物学转化效率的方法,研究了栽培料中不同菌糠浓度对元蘑生长周期、生物学效率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种配方为木耳菌糠36%、木屑44%、麦麸17%、黄豆粉1%、玉米面1%、碳酸钙1%,适宜元蘑生长。其菌丝生长浓密健壮,生物学转化效率为81.96%,比对照高出1.74%,试验证明了利用木耳菌糠栽培元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6.
仔猪生产是养猪业生产的基础,提高仔猪成活率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在养猪生产中,仔猪死亡率高,主要原因是发育不良、压死、冻死和发生仔猪黄白痢病等。针上述原因提出了从防冻保暖、吃初孔、补铁盐、补料、断奶、预防白痢、消毒、预防猪瘟等方面总结了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以期期有效提高仔猪成活率,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97.
【目的】按土壤剖面发生层分析水稻土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测定湖南省58个水稻土剖面各发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析水稻土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解析水稻土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1)湖南省水稻土剖面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9.30 g kg-1,其在发生层上的分布表现为耕作层(22.94 g kg-1)>犁底层(15.09 g kg-1)>底土层(6.93 g kg-1)。(2)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水稻土发生层有机碳含量最大;不同质地的土壤中,水稻土各类发生层有机碳含量整体上表现为随粉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3)各发生层有机碳空间分布均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4)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容重对各发生层水稻土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解释程度最高,且与其他因子交互之后解释力显著增强。【结论】湖南省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剖面发生层存在显著性差异,其空间分布是由多因子交互作用形成的,容重对各发生层有机碳解释力最高。  相似文献   
98.
基于1981—2011年云南省52个站点气象数据,通过敏感系数和贡献率法,定量分析了各站点冬春夏秋季潜在蒸散量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1)1981—1990年、1991—2011年春、夏、秋季,云南省各站点潜在蒸散量均对平均气温最敏感,其次是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对风速的敏感性最低;冬季有部分站点以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最大。(2)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子因季节不同而不同。1981—1990年,绝大多数站点冬季蒸散量变化主导因子为平均气温,其他季节多数站点主导因子为日照时数;1991—2011年,冬、春、秋季,多数站点以平均气温为主导因子,夏季则以日照时数为主导因子的站点居多。(3)主导因子空间分布格局有差异。平均气温是云南省东部地区冬季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子,日照时数是中南部地区夏季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子,春、秋季节,前后时间段主导因子区域差异较大。这些结果表明云南省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子具有阶段性、季节性和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99.
畜禽粪便中的重金属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是限制其农业利用的重要因素.采用好气模拟培养方法对6种畜禽粪便好氧堆肥过程中Pb、Cd、Cu、Zn的总量以及生物有效性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并分析了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因素.结果表明,根据现有的国际以及我国农用污泥农用标准,某些粪便中存在着Cd、Cu、Zn含量超标,由于饲料受重金属污染的不同,造成不同畜禽粪便中不同的重金属含量差异性较大.堆肥过程中,由于挥发性物质的挥发作用,4种重金属含量均呈现增加现象,尤其是在0~14 d的堆肥中增加量最高;而生物有效性重金属占其全量重金属的比例呈现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除仔猪粪外,堆肥均能降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部分的比例,这将有利于降低其农业利用的风险.温度和水溶性碳对堆肥过程中4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部分重金属相对含量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双硫钙合剂(TSCa)是由福美双、硫磺、碳酸钙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配置而成的一种土壤消毒剂.本文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双硫钙合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TSCa能在短期内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氮、生物量磷,抑制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的活性,其抑制和影响程度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加大.TSCa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前30 d,30 d以后影响程度逐渐缩小,到第40 d时影响几乎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