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1篇
综合类   7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1.
为了解12a-羟基龟藤酮EC对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小菜蛾幼虫、桃蚜、菜青虫和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上述4种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效.在药后3 d时,对黄曲条跳甲成虫、桃蚜、菜青虫和小菜蛾的防效分别是93.6%、98.3%、84.3%和87.6%.10%12a-羟基鱼藤酮EC防治此类害虫时不仅防效高而且作用速度和持效性均优于对照药剂52.5%农地乐EC;另外,该药剂在田间高剂量使用时,没有药害,对农作物安全.因此,该药剂可推荐用于防治小菜蛾等十字花科蔬菜害虫.  相似文献   
12.
唐涛  符伟  王培  马明勇 《植物保护》2016,42(3):222-228
基于同时防治水稻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杀虫药剂较少的现状,2014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索了有机磷类、沙蚕毒素类、酰肼类、多杀菌素类、取代苯基吡唑类、缩氨基脲类、噁二嗪类、大环内酯抗生素类及双酰胺类等9类16种杀虫剂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10%阿维·氟酰胺SC能有效控制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危害,且速效作用好、持效期长达28d,药后7~28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85%~93.37%和80.40%~86.16%。60g/L乙基多杀菌素SC、1.8%阿维菌素EC、20%氟苯虫酰胺WG、40%氯虫·噻虫嗪WG、6%阿维·氯苯酰SC和10%四氯虫酰胺SC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好而对稻纵卷叶螟有一定的兼治作用,药后7~28d防治效果分别为81.13%~97.17%和62.17%~85.26%。240g/L氰氟虫腙SC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好而对二化螟有较好的兼治效果,药后7~28d防治效果分别为76.98%~92.16%和76.37%~80.98%。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对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较好,速效性好且持效期较长,药后7~28d防治效果分别为69.29%~83.61%和68.84%~82.95%。此外,5%丁虫腈EC和30%茚虫威WG分别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高效,而20%三唑磷EC、40%水胺硫磷EC、29%杀虫双AS和240g/L甲氧虫酰肼SC难以有效控制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危害。在水稻生产实践中,建议轮换使用双酰胺类和大环内酯抗生素类杀虫剂、乙基多杀菌素和氰氟虫腙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  相似文献   
13.
2018年—2019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噻虫胺4种剂型(30%悬浮剂、18%包埋颗粒剂、13.5%壳聚糖微球和0.5%颗粒剂)及2种施用方式(喷雾和沟施)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叶面喷施30%噻虫胺悬浮剂60 mg/kg处理对幼年树及成年树上柑橘木虱的控制效果好且持效期约30 d,而药后46~96 d的防治效果大幅下降,难以控制其为害。在幼年树根部周围拌毒土沟施时,噻虫胺18%包埋颗粒剂和13.5%壳聚糖微球0.1~0.2 g/株处理对柑橘木虱的控制效果较好,且持效期长达96 d;0.5%噻虫胺颗粒剂0.1 g/株处理对柑橘木虱的效果好且持效期达46 d,而药后66~96 d的防治效果下降明显,难以控制其为害;在0.1 g/株剂量下,0.5%噻虫胺颗粒剂药后7~30 d的效果最好、18%包埋颗粒剂次之、13.5%壳聚糖微球稍差,而18%包埋颗粒剂药后46~96 d的效果最佳、13.5%壳聚糖微球次之、0.5%颗粒剂稍差。在成年树根部周围沟施时,噻虫胺18%包埋颗粒剂、13.5%壳聚糖微球0.6~0.8 g/株处理对柑橘木虱的控制效果好且持效期长达89 d,而0.5%噻虫胺颗粒剂0.2 g/株处理的效果较好且持效期长达89 d;在0.2 g/株剂量下,不同剂型噻虫胺对柑橘木虱的防效差异与幼年树基本一致。此外,当剂型、剂量及施用方式均相同时,噻虫胺对柑橘木虱的控制作用略低于噻虫嗪。综上所述,在柑橘生产实践中,若田间柑橘木虱发生量大,应喷施1次30%噻虫胺悬浮剂60 mg/kg;为有效控制幼年树柑橘木虱为害,应于初发期拌毒土沟施1次,使用药剂为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用量为0.2 g/株;针对成年树柑橘木虱,则需将其用量增至0.6 g/株。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因素梯度试验对影响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RAPD扩增的若干重要影响因素(包括Mg Cl2、d NTPs、随机引物、Taq DNA聚合酶浓度、模板DNA用量,以及退火温度与循环次数等)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女贞RAPD-PCR反应体系为:每25μL体积中含10×反应buffer 2.5μL,2.5 mmol·L-1Mg Cl23.0μL,0.2 mmol·L-1d NTPs 0.5μL,2.0 U Taq酶0.4μL,0.4μmol·L-1引物1.0μL,DNA模板60 ng。PCR扩增程序:在94℃条件下预变性4 min,然后依次在94℃条件下变性30 s,38℃条件下退火45 s,72℃条件下延伸2 min;进行40个循环,最后在72℃条件下延伸10 min,并于16℃条件下保存。以该优化的RAPD反应体系对木犀科女贞属植物不同居群间的女贞种质材料的扩增,均能获得丰富而清晰的条带,且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5.
王培  符伟  唐涛  张卓 《中国瓜菜》2022,(2):39-42
为明确湖南甜瓜瓜绢螟[Diaphania indica(Saunders)]的发生规律及筛选控制该害虫的高效药剂,连续3年调查了长沙县钢架大棚内甜瓜瓜绢螟种群数量,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6种杀虫剂喷施处理对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湖南甜瓜瓜绢螟幼虫在5月底至6月初发生,7—10月为发生高峰期.60 g·L-1乙基多杀菌...  相似文献   
16.
2.0亿CFU/mL嗜硫小红卵菌HNI-1悬浮剂防治对象为番茄根结线虫和番茄花叶病。番茄根结线虫防治选择番茄移栽时进行灌根处理,每季使用2~3次,用量400~600 mL/667 m2;番茄花叶病防治选择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采用喷雾方式,每季使用2~3次,用量180~240 mL/667 m2。该制剂为纯生物制剂,使用后未见药害发生;对捕食天敌、寄生天敌低毒或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唐涛  马明勇  符伟  王培 《植物保护》2019,45(3):215-221
2015-2016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10%三氟苯嘧啶SC、10%溴氰虫酰胺SC与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能有效控制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5.12%~100.00%,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09%~99.12%和78.34%~95.71%。10%三氟苯嘧啶SC、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高效,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效果很差;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94%~97.76%和74.91%~93.56%,药后15~30 d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8.23%~43.14%和35.34%~42.71%、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0.04%~48.06%和13.62%~34.78%。10%溴氰虫酰胺SC对稻飞虱有一定效果却难以控制其危害,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高效;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33.28%~62.11%,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51%~96.60%和86.51%~95.26%。综上,建议在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发生做好监测预报的基础上,采用如下措施:若只有稻飞虱发生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轻发生,只需使用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25 g/hm^2即可;若稻飞虱发生较轻未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达到防治指标,则只需使用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45 g/hm^2即可;当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均达到防治指标时,建议于稻飞虱低龄若虫盛发期或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盛发期施用1次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 34.5 g/hm^2,对水450~750 L/hm^2茎叶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取女贞不同种质材料的基因组DNA,并筛选RAPD引物。[方法]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女贞基因组DNA,并以此种方法提取的女贞基因组DNA为模板,对RAPD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有效引物。[结果]筛选出21个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有效引物,经检测所获得的基因组DNA条带清晰,且OD260/OD280在1.8左右。用筛选出的21个有效引物对126份女贞种质材料进行RAPD-PCR扩增,均可获得带型丰富且清晰可辨的DNA指纹图谱。[结论]该方法为快速和准确地应用RAPD方法分析女贞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测定了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氟啶脲2种单剂及其混配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力,并在田间进行了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和5%氟啶脲EC及其混用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甲维盐与氟啶脲配比为1∶10时,其共毒系数最大,为最佳配比;制剂量比为1∶2(有效成分比为1∶10)时,在田间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几种药剂及其混用对蔬菜小菜蛾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小菜(Plutella xylostella L)是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之一,其易对单一药剂产生抗性.通过对小菜蛾4种单剂及其两两组合混用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8%爱福丁乳油40 ml/667 m2、2.5%功夫水乳剂40 ml/667 m2、10%除尽悬浮剂30 ml/667 m2和15%安打悬浮剂30 ml/667 m2 4种单剂中,10%除尽悬浮剂30 ml/667 m2防治小菜蛾效果最好.两两混用时10%除尽15 ml/667 m2+15%安打15 ml/667 m2配方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