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我国近代柞蚕业发展史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6世纪前后,山东农民创造了一整套柞蚕放养方法。17世纪后期或18世纪初,这套柞蚕放养技术和柞蚕种茧传到辽东半岛和河南省。18世纪中叶前后,更传到陕、川、黔、皖等省。然各地柞蚕业的蓬勃发展则在19世纪后期,海禁大开以后,柞丝绸出口日增,刺激了柞蚕生产。进入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柞蚕业突趋衰落;抗战期间,山东、河南的柞蚕业更陷绝境,但贵卅的柞蚕业却有较大进步。30年代,我国蚕业科学工作者开始把近代科学运用到柞蚕放养上来,改进了我国柞蚕放养技术。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秧马     
编辑同志: 读《农业考古》83年二期刘崇德同志的《关于秧马的推广及用途》一文,我完全赞同他的意见,即“秧马并非为插秧所用,而是为起秧所用”。刘同志的根据是《东坡先生外集》中的《题秧马歌后》四条,我则根据农村实践略作补充。现在农民插秧时不许两脚在田中随便移动,否则留下很多脚印,不能保持田面平整,反而成为许多小水潭。如果秧马用于插秧,势必在移动时在田中留下一条浅沟,这对排水烤田是很不利的,古代农民不可能用它进行插秧。如用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制造和推广改良蚕种是19世纪90年代后期从浙江和上海开始的。进入本世纪后,制造改良蚕种的单位渐渐多起来,主要是蚕业学校,包括蚕桑传习所等。因为用新法制造改良蚕种是各级蚕业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教学上的需要,蚕业学校必须养蚕制种。制造的改良种如果数量较多,便向附近农家推广。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从1912年在吴县浒墅关建校后,每年亦制改良种,1917及1918年两年曾在无锡推广其所制改良种。 除蚕业学校外,制造改良种的尚有政府设置的试验场等蚕业改进机关,如江苏的蚕桑模范场及育蚕试验所等。此外还有以营利为目的私营制种场。1920年以前,公私营制造单位,无论是蚕业学校、蚕业试验场或私营制种场,每年所制改良种的数量都不大,当时制造和推广改良种较多的是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  相似文献   
14.
“农村四月闲人少,割麦做丝事更忙”,这是过去江浙太湖地区在农村民歌中的两句。此时簇上蚕茧,更要赶快采下缫丝。“蚕忙不如茧忙”,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五君子说》一文中写道:“齐、鲁、赵、魏,桑者衣被天下。蚕既登簇,缫者如救火避寇,日不暇给”。“齐、鲁、赵、魏”,就是现在,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地方。可见  相似文献   
15.
谈起江苏蚕桑发展历史,人们一定首先要问,江苏什么时候开始养蚕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甲骨文等出土文物中得到线索。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商殷统治者用以记载占卜和祭祀等事的,它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所以称甲骨文。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又有祭祀蚕神的记载,由此可以肯定,商殷时代商族人已经养蚕。江苏的徐州一带,当时就有商族人住着,所以可以推断徐州地区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就已经养蚕了。  相似文献   
16.
试论嫁接技术在我国的起源发展和在栽桑上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嫁接起源的推测 《汜胜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古农书,书中在“种瓠法”一节里谈到了嫁接。古农书是古人用当时的话写的,许多名词用语和今天不同。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我们引用时把古农书中的材料,用现在的说法、现在的术语改写出来。  相似文献   
17.
七十多年前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章楷 《古今农业》2003,(3):8-13
本文对距今七十多年前民国政府对本部开发活动的进行了回顾,指出当时的开发主要局限于农业开发。但是由于政府忙于内战,开发仅仅限于在今天的关中一带,作用较小。回顾这一过程,对于今天的西部开发也许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在19世纪中叶以前,江苏蚕桑业最发达的地方是太湖东侧,吴江县的南乡和吴县太湖边上的几个乡.太湖西侧的宜兴、溧阳亦有蚕桑业,但不像吴江南乡那么发达.到19世纪后期,江苏太湖流域的许多地方蚕桑业都兴旺起来.  相似文献   
19.
<正>最先效法浙江蚕学馆在江苏兴办蚕业教育的是金匮县(民初金匮县并入无锡县)知县叶缦卿。1899年,金匮县在惠山之麓创办蚕学会。这个蚕学会与浙江杭、嘉、湖、宁、绍五府的蚕学会一样,以推广新法养蚕为主要任务,兼培育初级蚕桑技术人员。不久金匮蚕学会因知县调走和经费等问题而停办。 在金匮创办蚕学会的2年后,南京成立“江南蚕桑树艺公所”,其性质大致和金匮蚕学会相类似,而更偏重于蚕业推广方面。1906年,江南蚕桑树艺公所改组为“江南蚕桑学堂”,其宗旨为“考究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等,参用东西洋新理,改良土法,以达到扩展固有之利源,开拓未来之风气”。学堂内设正、别二科,预定正科年招生30名,别科年招生10名。正科2年毕业,别科4个月毕业。教学体制,基本上以浙江蚕学馆为模式。 大约在1910年前后,江南蚕桑学堂并入江南高等农业学堂。辛亥革命后,江南高等农业学堂改组为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可能因为江苏蚕桑业重点在太湖地区,而吴县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