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62篇
综合类   124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通过在棕壤上进行的田间试验和模拟试验,研究了施用有机肥胡敏酸(HA)^13C-核磁共振(NMR)波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冯有使HA的碳骨架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一般表现为芳香碳(Ar-C)和羰基碳(〉C=O)含量减少;而烷基碳(R-C)和烷氧碳(RC-C)的含量增加。从恧地致HA的脂族化。研究表明,文中建立的土壤HA溶液^13C-NMR方法,用于相对比较土壤有机增减肥后HA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是可  相似文献   
142.
微生物对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具有不同的生物偏好性,两者电荷恰好相反致使两类离子具有各异的生物化学特征,两者间丰度的比例变化势必会影响土壤腐殖化的方向。论文以添加玉米秸秆的白浆土作为供试对象,通过添加相同氮素数量、不同形态氮素配比(NH4+∶NO3-为4∶1、NH4+∶NO3-为1∶1和NH4+∶NO3-为1∶4),试图揭示其对腐殖质组成变化的差异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外源氮素以何种形态为主,秸秆-白浆土混料中的微生物活性均可获得提升,其对混料中较易利用的水溶性有机碳(CWSS)、可提取腐殖酸(CHE)及胡敏酸(CHA)等组分皆可产生矿化分解作用,相比之下,铵硝等比例供应对CWSS及惰性的胡敏素组分(CHu)均可产生较为强烈的分解转化,在其驱动下,微生物对混料CHA的降解程度最高,使之结构趋于简单的程度最大,但CHA组分在此过程有"再合成"的可能;(2)受到硝态氮占优的供氮影响下,微生物可消耗混料CHE并使之降解片段进入CHu组分,不利于腐殖质活性的增加;(3)微生物利用外源以铵态氮为主的氮素形态更有利于其对CHA中较为简单有机分子片段的降解并使之向富里酸(CFA)转化,有利于腐殖质活性提升。  相似文献   
143.
中国秸秆还田面积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宏观层面上利用中国1990—2011年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数量,推算出1990—2011年秸秆还田面积,探讨了20多年来中国秸秆还田情况,并研究了第一次土壤普查、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测土配方施肥近60年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秸秆还田面积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990—2011年,中国秸秆还田面积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2011年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是1990年的2.92倍,但与粮食播种面积相比,我国的秸秆还田面积所占的比例很低,2011年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全国均值)只有16.89%。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近50%的省份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在区域范围内表现为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增长明显,而西南、华南和东北地区土壤有机碳呈现降低的趋势,尤其是东北地区降幅明显。  相似文献   
144.
机械化秸秆深还机具的临界规模分析及机具配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深埋还田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一项主要措施,能有效改善辽西旱区存在的“气候干旱、耕层浅薄、土壤有机质低”的问题。在实践基础上优化了机械化秸秆深埋还田机械化作业工艺,确定了机械化秸秆深埋还田关键作业机具。为了提升秸秆深还机械化水平,实现机具的合理配备与选型,以技术经济学中的成本理论为基础,建立机械化秸秆深还技术中深开沟、秸秆配肥深施、覆土起垄机具的作业费用数学模型,进而分析主要机具的工作效率、作业成本、最小和最大临界规模;提出了100 hm2玉米秸秆机械化深还技术机具配备方案,实现玉米联合收获、秸秆深埋还田、免耕播种,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5.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纤维素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构成,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进而可以发酵生成乙醇等生物化工产品。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者以复杂的结构关系缠绕在一起。这种结构阻碍了纤维素的有效水解,这就需要进行预处理,才能使纤维素得到更充分的水解。预处理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文章对这3种预处理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6.
 【目的】研究连作玉米农田长期施用有机肥(猪粪)对黑土胡敏素(HM)结构特征的影响,比较不同施肥量和施肥年限间的差异,为阐明HM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80年建立的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采集定位12年和25年的3个试验处理(①不施肥CK;②施低量有机肥,施猪粪30 t?hm-2?a-1;③施高量有机肥,施猪粪60 t?hm-2?a-1)土样,在NaOH-Na4P2O7分离和HF-HCl脱灰处理的基础上,应用固态13C交叉极化魔角自旋核磁共振(13C CPMAS NMR)方法对HM进行结构表征。【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后HM的有机碳含量增加,烷基C比例增加,烷氧C和芳香C比例下降,烷基C/烷氧C、脂族C/芳香C和疏水C/亲水C比值增加,上述规律性随有机肥施用量的提高和施用年限的延长表现得更加明显。不施肥处理随年限延长,HM的有机碳含量降低,而烷基C、烷氧C和芳香C比例以及烷基C/烷氧C、脂族C/芳香C和疏水C/亲水C比值均表现出与施肥处理相同的变化规律,但其变化幅度小于施肥处理。【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使土壤HM的结构向着烷基化和疏水性程度增加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土壤肥力的保持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47.
农业废弃物堆肥过程中腐殖质组成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好氧堆肥条件下,研究了鸡粪和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中腐殖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有机碳、水溶性物质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并且堆肥初期的分解速度均高于中后期,二者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各种腐殖物质的质量分数变化表现为:富里酸、胡敏素分别降低了64.5%、15.5%,胡敏酸增加了27.0%,可提取腐殖物质表现为下降趋势,下降为34.6%;QP值(胡敏酸/可提取腐殖物质)呈现出上升的规律,上升比例达到94.1%;相对质量分数变化规律为:胡敏酸、胡敏素分别增加了68.0%、11.6%,富里酸降低了53.2%,可提取腐殖物质降低13.4%.可提取腐殖物质、胡敏酸、富里酸的相对质量分数和质量分数变化规律一致,胡敏素的相对质量分数和质量分数变化规律却相反,是由于胡敏素的分解速度小于有机碳的分解速度.表明堆肥处理有利于有机物料腐殖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48.
长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到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属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文中阐述了长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了长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长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输出工程、实施本地化劳动力转移工程、实施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环境优化工程等。  相似文献   
149.
利用湿筛法进行土壤团聚体分组,并对团聚体(2~0.25,0.25~0.053,<0.053 mm粒级)中胡敏酸(HA)进行分离和纯化,研究了玉米秸秆和化肥配施对团聚体中HA数量、光学性质和红外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团聚体的含量随着粒级的减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25 mm和0.25~0.053 mm为优势粒级.不同粒级红外光谱相比,2~0.25 mm粒级HA在2 920 cm-1处的吸收最强,2 920/1 720值最大,脂族性最强.玉米秸秆和化肥配施使各粒级的全碳含量增加,HA含量减少.玉米秸秆和化肥配施后2~0.25 mm粒级HA的△lgK值提高,RF值下降,2 920/1 720值增加,分子脂族性增强,结构变简单.  相似文献   
150.
1989年引入美国抗寒性较强的越橘品种‘北青’,2003年在试栽过程中发现株丛开张,新梢和叶片背面有较密白色茸毛,对果实较大的变异株,采用组织培养、扦插方法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